早年在中國,客家人的祖先曾因戰亂、飢荒而被迫過著流離顛沛的日子,長期下來飲食方面也深受影響。因為新鮮的食物都不容易獲得,且難以保藏。為此,客家人借由糯米的特質,製作出比較耐久的「粄」。
攝影/黎春兒
整理/廖彩羽
佛光文教中心糕點組提供
早年在中國,客家人的祖先曾因戰亂、飢荒而被迫過著流離顛沛的日子,長期下來飲食方面也深受影響。因為新鮮的食物都不容易獲得,且難以保藏。為此,客家人借由糯米的特質,製作出比較耐久的「粄」。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投靠吳國,因對吳王進諫失敗後自刎身亡。當時留下遺言告訴百姓,如果國家有難受飢,就在城門下掘地三尺。吳子胥去世後不久,果然戰火連連,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人們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叮囑,便暗中拆牆挖地。
原來,伍子胥在建城時已有先見之明,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儲存在城牆底下。從此以後,餈粑就演變成中國南方人的美食。類似餈粑的糕點順應而有,如喜粄、發粄、粄頭、茶果等。
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古人珍惜食物,在舂米的時候,為了物盡其用,而將殘留在臼底的碎米收集起來,製成點心。客家人叫「粄」,閩南人叫「粿」。
喜粄是客家人象徵好意頭的美食,意寓甜甜蜜蜜。客家人每逢喜慶佳節尤其是婚嫁儀式時必備的傳統糕點。喜粄松軟可口,又帶有QQ的口感且容易消化。蒸煮過程中,如果「喜粄」每個都張開笑口,主人會非常高興,其意為「來年大發」。
過去,客家媽媽都會做喜粄給孩子當早餐。可惜的是,如今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對傳統食物的記憶不復當年,喜粄的製作近乎失傳了。
材料:20粒
Ⓐ糖少許、麵粉1茶匙、酵母1茶匙、溫水少許
Ⓑ糯米粉150g、番薯(橙/紫)75g、麵粉100g、椰漿50g、發粉1茶匙、糖少許、油1湯匙
Ⓒ香蕉葉(剪成圓狀,半徑約3cm,於表面上抹少許油)
Ⓓ水90毫升
作法:
❶將材料Ⓐ均勻攪拌後,放置約15分鐘待發。
❷將材料Ⓑ倒入攪拌器攪約5分鐘,期間將材料Ⓐ逐量倒入攪拌器拌均。
❸之後,將材料Ⓓ逐量倒入攪拌器。雙手抹上適量油,將食材取出,搓成橢形體(每粒約25克),放在香蕉葉上。
❹放置20至25分鐘待發酵。將發酵好的喜粄蒸約1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