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中小學全面回歸,自己廁所自己掃》一文,筆者以校長多年辦學經驗,補充拙見,希望廁所文化能在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協力下,發揮教育責任和共好精神。
我服務的學校在都會區,不乏家事由父母一手包辦的學子,但來到學校都樂於參與廁所衛生工作,甚至老師以身作則領軍刷洗,只為了一個信念:「廁所美觀環境清爽,你我心情通體舒暢。」
我與行政團隊精心規畫廁所空間美學,運用校務基金和爭取補助,改善廁所採光通風,讓學生「敢上、好維護」,牆面馬賽克拼貼或學生佳作美化廁所,讓學生「愛上、藝文薰陶無所不在」。
因此,廁所已成為隱藏版教育場域,指導孩子學會「分工合作、愛護環境」,兼備德育美育和培養生活自理基本能力。
學生打掃廁所,其實只是日常基本功,寒暑假例行清掃和年度消毒整理,還是需要職工和委外清潔,方能徹底去汙漬除尿垢,及加強學童力有未逮的角落或高處。
對於校園公廁環境清潔,也有賴到校運動的社區民眾發揮公德心,將心比心一起維護,才能提供舒適使用空間,也避免造成孩子上學打掃沉重負擔。
廁所文化良好習慣是應該從小養成,從家庭、學校推廣至社區,政府和教育主管機關也應善盡督導支援角色,實地了解學校廁所環境設施的困境缺失並協助改善,才是正道。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