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講揚州夢,贏得百姓讚譽名。」漫漫十載,揚州講壇從初建到日益輝煌,我從孩童到成熟。對我而言,揚州講壇是恩師,是故人,亦是新人。
二○○八年,十一歲的我經常按時坐在電話機前撥打一個爛熟於心的號碼,用等待彩票一般的心情等待兩張講壇入場券。
那些蟬鳴不斷的周六下午,我坐在媽媽的電動車前去平山堂,之後得繞著坡路左轉右轉才能進入鑑真圖書館,我牽著媽媽的手,帶著筆記本,一路小跑著。可是進場後,孩童玩鬧的心就會莫名安靜下來,像受到某種感召一般,知道自己是來學習的。
我記得自己首次參加的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講座。翻開二○○八年七月十九日的日記,在歪歪扭扭的字句中,驚喜地發現了對當天的描述,「但是我明白了生命其實很美好」,「沒想到,工作人員把我的紙條第一個遞給了林老師,我聽到後激動得要命,恨不得告訴所有人」。童稚的筆尖下寫不出什麼大道理,卻也真心地立下「這種活動下次要多參加」的心願。
於是那兩年的假期,只要有時間又能搶到票,我都會去參加。那些本可以在冷氣房裡吃冰棒、看電視的悠閑時光,我卻心甘情願地放在講堂的角落裡,化為筆記本裡夾雜著拼音的簡單字句。雖然我對講座內容的記憶開始模糊,但在潛移默化間卻得到了知識的浸染、文化的薰陶。
上了中學,課業的緊張讓我沒有時間參加講壇,聽說有景仰的講主,總不免遺憾。去年我離家上大學,父母終於得了空,經常聽到他們報名揚州講壇,參加過好幾場,每每我都很欣慰,因為他們充實的日子,因為自己美好的回憶。聽他們說現在可以微信訂票了,圖書館前修了大路,直接通向主樓,這些便民的改變讓父母欣喜不已。
暑假在家的我看到了招募青年義工的消息,於是不假思索地報了名,希望以不一樣的方式回去看看,又能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力量。
在七月二十九日趙建中老師的講座中,我被分配在內場服務。雖然那天天氣悶熱,不過在佛門下人心格外寧靜。師姐介紹了星雲大師、鑑真圖書館和揚州講壇,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字眼圖片,將過去的回憶和錯過的幾年一下子拉到我眼前。義工們大多都是學生,有揚州本地的,有來揚州求學的,其中好幾個是常年服務,一有假期就來幫忙。對我而言,這群同齡人的面孔雖然陌生,卻因為有同樣的心願,感覺很親近。我們朗讀了星雲大師給義工的祈願文,品嘗了豐富的齋飯,換上統一的服裝,在師姐的指揮下準備妥當,只等講壇開始。
又一次站在講壇大廳裡,我驚奇地發現,這麼多年這裡的布置幾乎沒有改變,高懸的牌匾、紫色的座椅、明亮的燈光,都還是當年的模樣。觀眾陸續入場,我在門口微笑著道一聲「吉祥」,引導他們就座。男女老少、結伴獨行,他們從各處趕來,赴同一場講座。我發現有許多父母帶小孩前來參加,看著那些孩子,突然想起了當年的自己。一下子我覺得小時候真好,有大把的時光可以汲取各種知識;一下子又覺得現在長大真好,能夠有一點力量去回報社會,並能夠體會回報之中的幸福。
我今年二十歲,揚州講壇十歲,揚州城二千五百零二歲,前兩個數字在後一個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一出生就在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中,更有幸的是,全程經歷揚州講壇十年歷程的每一個人,可以免費參加講壇,擁有一線城市可能都無法吸引到的名家資源。兩個小時的講座不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是對心靈的薰陶。
我不過是揚州講壇十年座上席中平凡且不夠堅持的一個,在那些座位上一定有過更為虔誠和認真的觀眾,在他們的身後也有著與這個城市、這個講壇更為密切真誠的故事。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這間課堂,有更多的學者專家踏上這塊講台,有更多的十年等待在前方。
老師「揚州講壇」,十周年生日快樂!
潘雯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