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台灣有一項很重要的輸出——大菁,它是漢人染作青布衫的天然原料。趁著假日,我們全家到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化園區參觀藍染工坊,聽老師講解染料植物大菁變成藍靛原料的過程,再教我如何運用綁扎技巧變化圖形,可以用橡皮筋捆緊,或是竹棒摺疊做出不一樣的圖形。
易昀/台北市文山區辛亥國小五年二班
清朝時期,台灣有一項很重要的輸出——大菁,它是漢人染作青布衫的天然原料。趁著假日,我們全家到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化園區參觀藍染工坊,聽老師講解染料植物大菁變成藍靛原料的過程,再教我如何運用綁扎技巧變化圖形,可以用橡皮筋捆緊,或是竹棒摺疊做出不一樣的圖形。
今天我終於有機會動手作藍染了,但是染缸裡發酵的藍靛,發出濃濃令人窒息的味,所以我得一邊溫柔的染布,一邊忍受被熏得頭暈。染到最後,我連手指都變成藍色了,好在最後完成的作品非常特別,再難聞的氣味也被我忘得一乾二淨!
藍染製作過程複雜,綁扎好後,先把布浸溼才開始浸泡染缸。發酵的染劑上面有白色的泡沫,一靠近就聞到好像臭水溝的味。藍靛原料製作過程中加上麥芽糖、米酒……在染缸裡要溫柔的浸泡、翻動、按摩,每一次要三分鐘的時間,才能讓裡面吃到色。擰乾後接著要洗水,咦?不是藍染嗎?怎麼我的布袋怎麼變成青綠色?原來青綠色是出自藍色,重複三到六次染色、洗水,然後就會知道「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道理。
為了讓我的布袋藍色比較深沉,我重覆染色四次之多,才把綁扎的工具拆下來,等待的同時,我才發現自己的手變成「納美人」的藍色。打開布袋看成果,超級美的!我的布袋有不同層次的圓形,還有摺疊竹棒的條紋,看著它在陽光下曬乾、完成,真是讓我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