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逸稜
「蛇窯」這個名字聽來真令人毛骨悚然,它跟蛇有任何關係嗎?請不要怕!蛇窯裡面並沒有蛇,但為什麼會被稱為蛇窯呢?
文/黃逸稜
「蛇窯」這個名字聽來真令人毛骨悚然,它跟蛇有任何關係嗎?請不要怕!蛇窯裡面並沒有蛇,但為什麼會被稱為蛇窯呢?
所謂的窯就是以泥磚築起,專門燒製陶、瓷或磚塊的大爐坑洞,依造型可分為四方窯、包仔窯、登窯、蛇窯等。原來蛇窯外型長長的,民窯就被叫做蛇窯,官窯則被稱為龍窯。蛇窯源自於大陸福州,於明朝末年傳至台灣,台灣的蛇窯以水里蛇窯為最早。水里的南投土非常適合製作陶器,南投土是經濁水溪沖刷下來的黏土,堆積成很厚的陶土礦層,是製造品質優良的陶土。
水里蛇窯長百餘台尺,是順著坡地築成的,且窯身寬,可以燒製體積大的陶器。燒製陶器時柴灰自然地落在坯體上,因而形成具有豐富色彩的結晶變化,成品具有樸質的質感。水里蛇窯所製作的陶器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水缸、花瓶居多,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水里蛇窯被日軍委託生產可容納一個人的「防空缸」,而且從事製造防空缸的人可以免除兵役徵召。
在蛇窯鼎盛時期,出窯的日子就是當地的盛日,清晨就有小販、中盤商等在窯門邊,看到師傅就會上前奉承,希望師傅能取出好產品以賣得好價錢,這就是所謂的「搶窯」。而小孩看到被搶出來的水缸,就會迫不及待的在缸裡打下雞蛋,因為熱度尚有二三百度,雞蛋馬上就熟了,小孩們都很開心呢!
過去因為水里蛇窯的產量大以及其重要性,而讓水里享有台灣「陶器之都」的美譽。後來科技進步,溫控佳的現代窯漸漸取代柴燒的蛇窯。今日的蛇窯乃改型做為文化傳承與推廣的角色,遊客可以在此試試手拉坯、親手製作陶器,是一處值得大小朋友拜訪的鄉土文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