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竹/桃園市桃園區建國國中八年十三班
事實上,在幾個禮拜前我仍不大相信世界上還存在奴隸,或許是優渥與富足的環境使然,我不太能感受那種不平等的制度,但被三毛前往撒哈拉的旅程震撼後,我的思緒湧起一股波瀾。
在《哭泣的駱駝》一書中,三毛結識一位啞奴,雖然他不太會說話,但調水泥、看星象,樣樣都行。他聰明且真誠,是個溫柔的人,也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的身分使他無法獲得自由之身,他的膚色讓他不能擁有一般人的權利;買賣與暴力發生在他身上成了理所當然。
讀到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他茫然上了車,手緊緊的握在車窗上,臉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髮在風裡翻飛著,他看得老遠的,眼眶裡乾乾的沒有半滴淚水,只有嘴唇,仍不能控制的抖著。」啞奴無能為力的悲痛,成了所有讀者心中的傷。
這不禁使我想起《自由之心》這部電影,內容講述一位「自由黑人」因受騙,不慎被賣給富商,從此失去自由,被迫成為奴隸。男主角所羅門經歷一場完全不被傾聽和尊重的生活後,終於尋回自由,此後也全力幫助其他人。其實,只要去除階級,也就不會產生悲劇,不過人們總是在得到權力後,失去了同理心,漠視自己應有的溫柔和良善。
即使到了今天,仍有許多標籤尚未被消除,還捆綁著許多人的自由之心,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尊重會遍及每一角,不論是誰都能重拾心中的溫柔,使自由不再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