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家 張志剛 返鄉打造夢想 將藝術植入農村 文/記者程迪 |2017.07.09 語音朗讀 18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臨川白滸窯手工藝陶瓷工藝傳習所。圖/新華社 張志剛專心製作陶瓷。圖/新華社 臨川白滸窯手工藝陶瓷工藝傳習所大門。圖/新華社 文/記者程迪 「兩面河川三面流,一村山色半村湖」,在風光旖旎的江西省撫州臨川的千年古村下聶村,夢港河與撫河交匯處,有一座民間手工陶瓷傳習所,一位藝術家試圖將藝術植入農村。 走入古宅裡的傳習所,既可以看到青磚、黛瓦、老木柱,也可看到陶器、書架、留聲機,歷史的厚重感與鮮明的時代感並存。傳習所的每一處空間,都有文化物品點綴,讓前來的人們來而有獲,來而有得,來而受益。 說到手工陶瓷,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想到景德鎮。事實上,撫州臨川的白滸窯是中國六大陶瓷名窯之一,誕生於隋唐,成長於南宋,繁榮於元代,是中國江南古陶瓷生產史中的重要鏈環之一,它比景德鎮的燒瓷歷史更早,自古就有「先有白滸窯,後生景德鎮」之說。白滸窯陶瓷的上乘之作,可與景德鎮陶瓷相媲美。 破釜沈舟 重修古建築 在北京宋莊打拚了二十多年後,今年四十二歲的藝術家張志剛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二○一四年他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女兒,返回故鄉江西撫州市,這個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中國最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臨川四夢」的誕生地。他想在這個撫河與夢港河交匯之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張志剛早年考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畢業後,他留在北京,二○○○年以來一直在中國最大的藝術家聚集地之一——北京宋莊,從事陶瓷、江西當代藝術推廣和策展等工作。作為臨川白滸窯非遺傳承人,他把白滸窯手工陶瓷工藝推向海外,多次受到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相關機構邀請,出國交流訪問。 「我一直想回報家鄉,將藝術植入農村。」張志剛說,白滸窯手工陶瓷工藝已入選臨川區和撫州市非遺名錄,他想針對這項非遺技術進行復原和開發。「撫州臨川白滸窯的技術相當成熟,當地高嶺土原料也很豐富,我對前景十分看好。」 經過多方考察後,張志剛選擇了基礎設施較好、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撫州市臨川區嵩湖鄉下聶村,作為事業的新起點。 下聶村是一個千年古村,保存著明清門樓等二十多處古建築。然而,許多古建築因年久失修或荒棄,瀕臨倒塌。張志剛在村裡租下了一處清代古宅,獲得了三十年的使用權。 古宅由三棟房屋組成,包括院子有一千五百多平方米。「我想在這裡建臨川白滸窯手工藝陶瓷工藝傳習所,成為臨川今後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和場所。」 張志剛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全心投入臨川白滸窯手工藝陶瓷工藝傳習所規畫設計方案的思考之中。在修繕中,他詳細考察了當地民居,對建築型制、總體布局、平面構成、內部結構、裝飾細節等進行深度復原,使整體民居的風貌有了延續性。 初步的規畫方案形成後,張志剛請建築設計專家、下聶村鄉賢參與設計和完善,最終才確定和形成了傳習所今天這種清新明快,融合古典傳統建築元素,又有現代創新理念的建築風格。 在清理過程中,張志剛發現了明代的天井,「真是讓我大感意外」。為了保護這個天井,張志剛對書房重新進行設計,請木工師傅按明代書院的形式重建,材料盡量用原有的構建,實在腐爛的才更換新的材料。由於牆體已經出現了裂縫及傾斜,必須拆掉重建,在拆牆的過程中,張志剛要求師傅必須按順序一排排地拆下古磚,編號序列,在重新砌牆的時候,又按順序一塊塊復原。 安之書房 保留老智慧 「我們向當地農民學習與土地相處的倫理,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改造,將本土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觀、古樸建築和現代生活相融合。」張志剛說,在農村,一定要把對老祖宗的信仰根植到家裡邊去。 「當時,聶族長輩對堂屋的擺設提了不少建議。比如堂屋裡要有八仙桌,有一個桌子兩個椅子,靠放在堂屋的北邊,桌子中間有東瓶西鏡的擺設,是終身平靜的寓意,桌子上面就是天地君親師,祖宗的肖像。這些意見我都採納了,這是老祖宗的智慧,這種宗族文化也是鄉村復興的一個文化基因。」張志剛說。 今年春節,耗時三年修繕的古宅全部竣工。一棟占地約三百平方米的破爛不堪的牛棚被改造成了「安之書房」,各方捐助的二十多萬冊圖書涵蓋了從孩子讀的繪本到專業藝術類、文學類書籍,免費對外開放。另外兩棟占地均為六百平方米的房屋,一棟被用作教室;另一棟被用來展示眾人的陶藝作品。張志剛的學生大部分是附近的留守兒童。在這裡,孩子無論看書還是學習燒陶技藝都是免費的。 兩岸老師合力 暑假辦夏令營 臨川白滸窯手工藝陶瓷工藝傳習所是一個群眾性文化社團組織,既沒有行政事業編制人員,又無財政預算撥款,如何做到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大難題。張志剛開動腦筋,積極與清華美院、東華理工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共同成立教學基地,組織大學生興趣支教隊,通過多方聯繫各大學的志願者,共用開展研究與傳承的工作。 今年暑假,連台灣的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羅濟群也要前往傳習所,教授當地孩子英語和科學。七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延安大學支教隊的大學生志願者會來到傳習所,組織留守兒童夏令營,教授孩子繪畫、陶藝、音樂、體育等。 「我們的非遺項目不能總是在傳統裡轉,要開闊視野,學習多種多樣的知識。」張志剛想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下聶村留守兒童和老人們的現狀,也讓白滸窯技藝的傳承真正做到後繼有人。另一方面,這些農村裡的孩子將來若考不上大學,在自己的家鄉照樣也能生活得很好。「希望孩子們在這裡有一方學習的天地,最好是走上燒陶的道路,既靠燒陶養家,也讓這門技藝得到傳承。」 張志剛的一腔熱情不僅打動了一些大學生志願者,也觸動了周邊的村民。如今傳習所有十四位大學生和五名聶村村民。今年五十一歲的村民聶津津和五十歲聶友波就是其中兩位,農閒時會過來幫忙。「我們一輩子種田,懂得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希望能讓孩子在這裡好好學習。」聶津津說。 七月七日,傳習所的暑期班開放給村裡的孩子。「我們提前一個多月就發布了課程和授課老師的信息,村裡的孩子和家長報名很踴躍,到目前為止就有一百五十多個孩子確定要來參加了。」張志剛開心地說。 村幹部聶富明說,例假日、雙休日,特別是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傳習所還會為群眾講解臨川歷史文化陶瓷賞析,引導群眾參觀展覽,認識不同年代的白滸窯瓷器特徵。 此外,傳習所還聘請了臨川民間老藝人以「帶徒傳藝」的方式生產、獻藝,並與國際陶瓷機構交流合作。張志剛希望傳習所今後融文物保護、手工製瓷工藝展示與生產於一體。「我的夢想是建設全國一流民辦傳習所,修復鄉村文明,留住故土鄉愁。」 前一篇文章 何杉 讓植物與藝術交叉融合 下一篇文章 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 陳峰 資本高手 擴張海航版圖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4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7水災後無形殺手 類鼻疽2025.09.2908莊佳穎採紅菱 獲《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佳作2025.09.2909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10【考考你的智力】2025.09.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微文創大翻轉 2023最佳旅遊鄉村 江西篁嶺 晒秋引客 文旅融合微文創大翻轉 喚醒沉睡的徽派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