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日前發生急診部大批醫師集體請辭風暴,震驚社會。目前風波已落幕。
這起風波,起於醫療部門的決策委員會以「績效指標」檢討急診部門;認為留置病人太多、時間太長,影響營運。
如果舊病人無法移出急診部,就無法收入新急診病患。而急診部門醫師指出,急診病人不像慢性病人,回診時間可以排程。急診病人說來就來,而且是重大傷病才會掛急診,對於急診病人不能說要趕人就趕。
但長庚決策委員會一再要求林口長庚急診部門縮短留置病人時間,強行規畫減少留置空間,等於是剝奪了醫師看診救人的功能。
長庚決策委員會並指控急診部門主管,支領薪水名不符實,將創建長庚急診的資深醫師「革職」,被牽連的人竟還包括已經轉到高雄長庚工作的高級主管,因其曾在林口長庚急診部任職過。這種急功好利作法讓急診部醫師心寒,終於爆發集體請辭的風暴。
其實這不僅是長庚醫院的風暴,這不僅是長庚醫院成立四十多年來最大風暴,也是醫界深值檢討的大問題。
此一事件的發生,最後以決策委員會主委去職,長庚董事會並撤銷之前對六名高級主管的處分落幕。而這起事件卻讓人看到白色巨塔的白色恐怖與黑暗陰影。
長庚集團的聲譽,是最大的受害者,醫療主管機關衛福部也難逃其責。
表面上,發動「整頓」急診的罪魁禍首下台,被處份者清白得雪。但是,在過程中,長庚一切以績效為管理最高指導原則的作法,再度被社會注意並檢視。
醫院不是生產線,不能凡事以績效、賺錢為唯一的一把尺。
治病救人,醫療專業、醫德倫理才是醫院的核心價值。更何況,長庚醫院已經是國內最會賺錢的醫療單位,在各項醫療評鑑中,連續保持利潤排行榜第一名。
當利潤如此之高的一個集團,仍然容不下單一部門的稍有虧損,而且整頓手段如此粗糙,這樣的經營心態與作風,給社會如此惡劣的觀感。
醫院的經營是整體的,各部門盈虧是互補的,豈可要每一部門都賺錢。
不只林口長庚的急診部門虧損,國內大型醫院的急診部門都面對賠錢的壓力,因健保給付偏低,未落實分級轉診,以致民眾都喜歡往大醫院的急診部門擠,這也是這次林口長庚事件的遠因。
多年來,醫界一再呼籲改革急診給付,但權責單位始終沒有正視,林口長病事件是一個活生生的負面案例。
這次風暴中,醫師是受害者,醫院是自食其果的始作俑者,健保制度則成了「幫兇」,若能震醒主管單位,改正急診部門亂象,未嘗不是因禍得福。
否則,就只會落得醫師、醫院、健保和病患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