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星花園》到《後宮甄嬛傳》 兩岸十年劇變

 |2017.07.06
2108觀看次
字級
柴智屏製作的首部偶像劇《流星花園》,打開了大陸海外市場,也捧紅了大S、F4。圖/資料照片
湖南衛視製作的《我是歌手》總決賽當日,透過電視新聞幾乎全程轉播。圖/取自網路
《後宮甄嬛傳》的經典對白「賤人就是矯情」,成為2013年台灣十大流行語之一。 圖/資料照片

2001年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

打開中國大陸等海外市場

10年後

《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大陸古裝劇

反在台灣掀起滾滾紅潮

流星花園 打開台劇外銷市場

改編自日本漫畫《花樣男子》,由大S、F4主演的偶像劇《流星花園》,2001年在華視播出後,一路紅到海外,不僅讓大S事業再上一層樓,也捧紅劇中的「F4」言承旭、仔仔周渝民、朱孝天、吳建豪,製作人柴智屏被媒體稱為「台灣偶像劇之母」。

《流星花園》打開台灣連續劇的外銷市場。柴智屏曾評估,《流星花園》上檔的前5年,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播放,超過5億人看過F4的演出。

2001年至2002年《流星花園》在最大的華語市場大陸掀起熱潮、半途又遭大陸官方禁播,皆是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外媒,當年輪番報導的火熱話題。

《流星花園》也成為畫分台灣電視史重要分水嶺。此後,台灣影視圈紛紛打造偶像題材的戲劇,在偶像劇帶動下,甚至是閩南語鄉土劇《台灣阿誠》,都能改配國語,賣到中國大陸。

雖然偶像劇為台灣電視劇打開海外市場,但來自台灣、在兩岸影視圈有20多年經驗的大陸樂視影業自製副總裁蔡英典說,台灣電視頻道開放後,搶著分食台灣2300萬人口市場,電視劇只能盡量壓低製作成本,劇種也變得單一。

大陸古裝劇 強勢搶灘

台灣近年播出電視劇大抵由台、韓、日、陸劇平分天下。台灣電視台購買大陸電視劇多數是古裝劇。先是小說《二月河》改編的歷史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其中《雍正王朝》16年間至少重播17次。

歷史劇題材較沉重,大陸古裝劇真正在台灣成為流行話題,應在最近5、6年。2011年以古裝宮廷穿越劇《步步驚心》和宮廷鬥爭劇《後宮甄嬛傳》,最讓觀眾耳目一新。

夯劇對白 成台灣流行語

《後宮甄嬛傳》在台播出後勁之強,更令人跌破眼鏡。從經典對白「賤人就是矯情」,成為2013年台灣十大流行語之一,到溫太醫用東阿阿膠給後宮小主補身等劇情,都成為台灣觀眾茶餘飯後話題,《瑯琊榜》經典台詞也被PTT鄉民廣泛引用。大陸古裝劇對台灣通俗文化的影響日漸加深。

2012年華視首播《後宮甄嬛傳》前幾集時收視率不到1,完結篇收視竟逼近3。重播速度比《雍正王朝》更快,在台3年就播了10次。

蔡英典表示,以前提到台灣古裝劇,就會聯想到楊佩佩、瓊瑤等台灣黃金製作人,當年盛況,台灣已不復見。他分析,古裝劇的造型、場景講究,製作成本高於時裝劇。兩岸收視人口規模差異甚大,製作電視劇可收穫的版權費、廣告收入有明顯落差。

大陸電視劇1集45分鐘的製作費約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50萬元)。而台灣1集120分鐘電視劇製作成本,卻只有新台幣120至130萬元。換算下來,大陸電視劇製作費是台灣的9倍,古裝劇場面盛大又精緻,讓大陸古裝劇在台灣更顯強勢。

時裝劇登台 水土不服

大陸古裝劇在台「順利搶灘」,但時裝劇卻似乎「水土不服」。即使是大陸很紅的愛情偶像劇,由香港小生鍾漢良、大陸新生代女星唐嫣主演、台灣導演劉俊傑執導的《何以笙簫默》,雖然在台灣的評價算還不錯,但至今仍沒有一部大陸時裝劇受到台灣民眾廣泛關注。古裝劇、時裝劇兩相對比,箇中原因值得玩味。

台灣電視劇編劇「小安」觀察表示,時裝劇講求時尚,但大陸時裝劇的現代感不夠,一些造型顯得老氣,即使劇情還不錯,但觀眾看在眼裡就是覺得怪怪的;何況大陸時裝劇在台灣,還要面臨日劇、韓劇的夾殺。

大陸線上影音 成長驚人

傳統電視之外,大陸線上影音平台(OTT;又稱「視頻網站」)走出「靠盜版過日子」形象,快速崛起,早期以播放國內外節目為主,由於正版影視作品版權費節節高漲,逼得線上影音平台從2014年開始大量投入自製原創性節目。自製智慧財產權(IP)影視作品成長驚人,2015年大陸電視劇共395部,網路劇已達379部。吸引到霹靂、昇華等台灣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進,分別與優酷、騰訊等平台合作,爭取市場大餅。

網路劇內容精采,就能吸引到觀眾願意付費。據「2015中國視頻行業付費研究報告」,大陸線上影音付費用戶估計有3500萬戶,台灣有線電視總訂戶約510萬戶,幾乎是台灣的7倍。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表示,大陸具保護主義和維護政治信仰的傳播政策,限制了影視產業內容發展,大陸的影視製作商為因應政府的限制,近年不斷發展線上影音。再加上大陸網路文學蓬勃發展,甚至延伸至電玩、動漫產業,建構出一套從劇本創作到影視劇製作與周邊延伸商品的完整產業鏈。反觀台灣,在這塊領域缺乏耕耘。羅世宏說,如何培養優質的劇本創作人才、培植動漫電玩產業,是發展台灣影視流行產業的重要課題。

重金挹注 陸綜藝節目崛起

大陸湖南衛視2013年向南韓買版權製作的歌唱節目《我是歌手》,總決賽當日透過電視新聞幾乎全程轉播,台灣觀眾開始注意到大陸綜藝節目驚人的變化。

總決賽七強中有4名是台灣歌手,儘管台灣歌手與詞曲人才在華語流行樂壇仍具優勢,但節目的舞台、燈光、音效等硬體重金投資所呈現的震撼效果,反映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困境。

《我是歌手》在台「發燒」,當時擔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表示,台灣在發展創意的部分應是最好的一部分,需要珍惜,但也從這個節目中看到一個警訊,「30年後在創意的這端,台灣是否還是最充沛的泉源,這是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龍應台也看到硬體問題。她說,看《我是歌手》的燈光、舞台感到震撼,這牽涉到經費和資源,「我們大概要認清現實,本來就不可能和人家比資本」,而是要去思考政策的問題。

台灣創意 須急起直追

年輕族群「掛」網的時間愈來愈長,影視作品要讓外界看到,電視台已非唯一媒介。羅世宏分析,隨著新媒體興起,線上影音平台逐漸改變人們的收視習慣,收看電視的人口正逐漸下滑,而大陸的線上影音平台若成為台灣規模最大且使用率最高的線上影音平台,勢必影響台灣人能收看的影視內容。

目前大陸影視創作的背後仍有強大的政治箝制,若台灣觀眾收看影視娛樂內容的比重,在不知不覺中持續向大陸傾斜,所受影響將十分深遠。

羅世宏指出,目前台灣的電視戲劇市場早已被陸劇、韓劇、歐美劇占據;綜藝娛樂節目影響力也被大陸節目所取代,若連線上影音都失守,那台灣的影視流行文化產業真的就全面失守。

龍應台說,「台灣之光到處都是,怎樣把我們自由且有思想的價值和態度變得更豐沛,要驕傲地去走。」

羅世宏建議,政府應該整合公廣集團與具官股背景的中華電信,推出一套線上影音平台,將台灣優質的影視作品上架,先以精緻打響知名度,之後透過利潤分享機制與其他電視業者合作,逐漸匯集海量的影視節目作品,才有機會與國外影視產業競爭。

台灣早過了「台灣錢淹腳目」年代,不可能和崛起的大陸比資本,如今是要思考如何繼續保持文化軟實力、原創大國的地位,讓軟實力在華人區域中,可長可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