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日前以二十一票對六票,通過重新建立「美國海軍在台灣港口定期停靠,並允許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接受台灣軍艦停靠。」消息一出,總統府高興指數不輸給去年的「川蔡通話」。
美國參議院軍委會通過該法案,是有人在背後攪動美中台三角關係?還是美方基於自身考量,而選擇在未來可能以軍艦「停泊」台灣的方式,進行其他任務?可從過往的歷史層面分析,或許較為清晰。
這應從冷戰時期美方的「圍堵政策」談起,當時台灣成為美軍圍堵共產勢力的一顆旗子,身為一顆旗子,美軍可以駐紮在台灣的陸海空三軍基地,全盛時期包括美軍眷屬高達二十萬人。
這些部隊都配合國軍進行台海偵巡任務,並嚇阻中共進犯台灣,達到一面防衛台灣安全,一面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後來因國際情勢丕變,與美國調整自身的亞太政策,美軍全數撤離台灣,而台灣曾經擁有的戰略地位美名,也隨之消失,沉入在歷史的大海中。
二○一七年剛好是美軍撤台四十年,昔日美軍願意駐台固然受到政策影響,然而最重要的是當時大陸軍力仍屬薄弱,美軍只要將一定數量的部隊派駐台灣,即可形成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嚇阻。
然而時不我與,當前的解放軍實力足以嚇阻美軍介入第一島鏈事務,美軍就算未來真的出現在台灣港口,充其量也是以「補給」任務與「緊急維修」為主,不大可能長時間將美軍部隊派駐台灣,並無法改變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
宋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