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國文作文題目是〈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筆者認為這題目可以與日前傳出流通教父徐重仁被年輕人打敗事件做探討。
五年前徐重仁離開統一超商後,積極從幕後走到幕前,開設「重仁塾」,透過出書、雜誌專欄,積極與年輕人對話;本當是最接近年輕人的他,在退休前的這一刻卻是被年輕人給抹煞。
徐重仁曾在出任商發院董事長時說,對於年輕人,他有一種使命感,有種對生命的熱情與熱愛,主動和年輕人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與觀察。
但卻在此時面臨七十之齡的他,只因一句「無心」的發言,惹惱了他最用心良苦的年輕族群,聲名慘遭網民酸言酸語。
筆者聽過星雲大師說過有位徒弟的故事,台大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又到耶魯大學讀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獲得博士學位,心裡非常開心。
有一天他回來,對師父說,現在已經得到最高學位了,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大師說:「學習做人。」大師很有智慧的回答,認為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是沒有辦法畢業的。
對照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說到,交流會增加善意,善意會出現交流,試想如果互相爭執、不溝通,怎能和平相處呢?
台灣應找出自己有何優勢,進而做專業人才的培養,打破自我設限,走進地球村。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只要學習就會有進步,就跟大師所說的「學習溝通」一樣,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也是當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所以感動可以是種愛心延伸。
筆者也要鼓勵年輕人多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相信有許多事情可讓人感動,或許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生都在學做人啊!
林立生(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