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日發布,一名新生女嬰四月底開始出現腹脹、吐奶、發燒等臨床表現,五月二日死亡,經醫院通報,疾管局確定為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及死亡病例。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這名女嬰家住雲林縣,四月二十六出生後即有腹脹情形,四月二十九陸續出現吐奶、不安、發燒等臨床表現,不幸於五月二日死亡,經醫院通報為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其檢體於五月八日分離出腸病毒伊科病毒第六型(Echovirus 6),並經疾管局審查為確定病例。
衛生單位疫情調查結果,女嬰的接觸者健康情形皆良好,初步研判疫情沒有擴散之虞,衛生單位將持續監測接觸者的健康狀況。
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期約為每年的四到十月,根據疾管局監測,腸病毒病例比率已經連續七周呈現上升趨勢,且最近一周已高於預警值。
周志浩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發生,嬰幼童(尤其三歲以下)感染後,可能導致廣泛性中樞神經傷害等後遺症,甚至死亡。
疾管局呼籲,民眾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與通風,尤其是家有準媽媽或新生兒、幼兒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防範。
準媽媽生產前十四天內及生產後一周內,若出現發燒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下腹痛等症狀時,應該特別加強在接觸新生兒前後的洗手、戴口罩及其他個人衛生,亦應時時注意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及活力表現,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訪客,所有有機會接觸到新生兒的人,都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有呼吸道腸胃道症狀或發燒者不宜接觸新生兒。當嬰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活力變差時,應立即就醫。如曾有接觸到發燒或腸病毒感染的患者,也應主動告知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