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陷學術倫理風波的台大校長楊泮池,在離職前,決定成立專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歷經半年準備和討論,六月二十日舉辦揭牌儀式。楊拌池說,未來這個辦公室除了提供各種學術誠信課程,還會建立制度、法規及實驗室的管理方式等,來處理相關事件,更會引進檢測軟體,希望台大在防範違反學術倫理的工作上,再往前一步。
當前台灣的學術研究風氣敗壞的根源,在於科技部和教育部在評估學術研究成果的時候,不是依照先進國家學術社群的慣例,先看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少,再進一步審察論文的實質貢獻,而是看刊登論文之期刊衝擊指數的高低。這種「偷梁換柱」的評審制度,久而久之,便培養出台灣學術界「出版取向」的普遍心態:很少有學者願意潛心研究如何解決重大的學術問題,大多數人為了在學術界求取一枝之棲,不得不挖空心思,設法在教育部與科技部認可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少數善於鑽營的學者,則是拉幫結派,爭取資源,購買貴重儀器,吸引研究生及年輕學者前來「靠行」。凡是有人用到他所掌控的資源,完成任何研究論文,他都要藉機掛名,用論文出版的數量,營造出他「學閥」的氣勢。
西方科學界談到研究倫理,最重視的是一個學者的「知識的誠篤」(intellectual integrity)。Integrity這個字在中文裡很難有適恰的翻譯,它除了誠實之外,還隱涵有「完整人格」的意思。更清楚地說,一個真正的學者,從他出版的各種作品中,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一個整合良好的「完整學格」(scholarship)。
台灣當前大小「學閥」的情況則不是如此。他們的地位愈高,掛名出版的論文愈多,其內容愈是五花八門,無所不包,其研究領域的龐雜,只能讓人感覺到他「人脈密布」,關係良好,卻無法讓人看出:他想解決的學術問題是什麼。如果有人想理解他的研究成果,而認真讀他的論文,所得的印象不是「整合良好」,而是「精神分裂」。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一個學者要有「整合良好」的「學格」,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時,必須先懂得「自律」。台大目前所作的努力,不論是引入國外的「學術誠信相關規範」,成立「研究誠信辦公室」,或是引進論文檢測軟體,都是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其基本精神都是「他律」,而不是「自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台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以及前教育部長都先後涉入研究倫理案件的今天,台大教授必須深刻反思什麼叫做「知識的誠篤」,下定決心「從我做起」,鍥而不捨地要求教育部和科技部更改不合時宜的研究成果評審辦法。讓台灣的學術社群敢於真刀真槍的和國際學術界一爭長短,而不是利用研究生,將他們只想在「合格名單」上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用「狐假虎威」、「魚目混珠」的方法,抬高自己虛假的學術地位。
任何一種學問都可能從外國引入,唯有倫理與道德必須出自於正心誠意,扎根於自己的文化傳統,不可能學習西方。如果連身為台灣學術龍頭的台大教授都不懂得什麼叫做「學術自律」,不能「以身作則」,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台灣的學術研究怎麼可能有前途?
黃光國(台北市/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