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巴斷交,蔡總統語氣強硬表示「絕不會在威脅下妥協讓步」。黨政高層也宣稱「政府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這預示著蔡政府可能轉變兩岸政策,以報復外交挫折。若此,從溫和路線轉折至激進路線,不挑釁、不對抗可能轉向對抗衝突,烽火外交與金錢外交無可避免。
大陸當局啟動壓制台灣國際活動空間,試圖拉回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但尚未形成全面雪崩式斷交風潮,只以蠶食方式為之,其實考量到壓制政策與台灣民眾感受之平衡。自蔡英文當選後,甘比亞、聖多美及巴拿馬與台斷交,無法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鑽石認證年會,斐濟辦事處撤館、以中國台北取代中華台北,步步進逼。倘若大陸當局全面結束外交休兵,台灣當局將面臨滾雪球般斷交風潮。
從大陸角度來說,外交休兵是兩岸具有「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而採行善意舉措,雙方互有信任與默契,不僅沒打壓、還擴大台灣國際活動空間,但此不可給予民進黨坐享其成。意味著兩岸關係為非對抗關係、非國際關係,兩岸關係高於外交關係,是上位概念而非平行或下位概念。
大陸當局對蔡政府採取外交壓制做法,其實也有雙面刃效果,一方面迫使蔡政府盡速完成答卷,回到「九二共識」既定軌道;另一方面也會鼓勵台灣內部躁進極端主義揚升,認為既然釋放遵循憲法、兩岸條例、「九二歷史事實」,皆無法解開兩岸政治僵局,何不走激進台獨路線?
然而,首次執政經驗表明,當扁政府從所謂新中間路線,滑向激進的「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路線時,烽火外交勢必成為金錢、金元及經援外交,不僅要用更多國家資源「固樁」以防邦交國被拉攏;同時也要投入更多資源至第三國,始有可能「拔樁」。目前兩岸綜合國力差距逐漸拉大,以硬碰硬恐適得其反,扁政府時期共斷交九個國家,建交三個新國家。輕攖其鋒,反而喪失迴轉空間。
蔡政府面臨巴聖兩國斷交,儘管表達嚴重抗議,宣稱調整兩岸關係,以安撫國內民意及支持者;但也沒有像扁政府宣稱走「一邊一國論」及推動正常國家運動路線。面對險惡外交危機,蔡政府遭遇雙重困境,若過於溫和柔性抗爭可能被抨擊政策軟弱及領導無方;然若採行激進路線,恐掉入大陸強硬勢力所設陷阱。這些強硬派正期待一旦民進黨犯戰略錯誤、破壞現狀,正好找到武統威懾的藉口。面對如此嚴峻局勢,國家領導人應有理性與智慧方能度過外交危機。
柳金財(宜蘭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