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ver
文/惠馨
千百年來,文人喜「詠物言志」,彷彿透過吟詠對象的特徵書寫,就能將自己的心志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甚至攤在抱負之前,藉此表達自己的心聲。諸如陶淵明的「詠菊」、李商隱的「詠蟬」、周濂溪的「詠蓮」等等。其中「詠花」之作在宋代廣泛出現,因宋代外患頻仍,文人喜以梅之「傲霜」、「高雅」寄寓自己的堅貞不屈,以及孤潔肯為天下挺立的責任感。本闕詞即是陸游面對政治遭遇的身世縮影,一生宦海浮沉的他,早年入仕遭受反派欺壓,受妒遭黜;中年歷經北伐失敗,又因屢遭彈劾,因而罷官還鄉;四十六歲後入蜀,卻抗金無門,壯志難酬。詞人以一首〈卜算子.詠梅〉呈現孤高寂寞的梅花形象,藉以寄託自己的不畏打擊,亦不願與世俗為伍的堅毅性格。
詞作以上下兩片,分別述說梅花景況與寄託身世兩個面向。上片「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點出自古來往之人多倉促匆忙的「驛站」,因開設斷橋邊,乏人問津,一片淒涼之景。因此無主梅花兀自開落,無人欣賞,「寂寞氛圍」躍然於紙。
儘管環境如此,但下片話鋒一轉「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表明心跡。梅花凌寒先發,無意與百花爭春,正如自己不願隨俗浮沉,卻仍遭受百花「妒忌」,此處明寫花況,暗指人事。上片「風雨」不僅帶出梅花的「愁」與「寂寞」,更隱含著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的妒心,藉此烘托詞人「借梅寄志」的孤芳高潔。
再者「零落成泥碾作塵」共轉四個層次:第一層為不堪風狂雨驟的梅花紛紛「零落」;第二層為落花著地,混雜泥水,不可辨別花泥的「成泥」之境;第三層藉由「碾」字表現摧殘者的無情與被摧殘的無奈掙扎;最末一層表現梅花被踐踏後化為塵土消散的結果,此時梅花際遇究竟多慘,早已無法揣想。四層表現梅花殞落的過程,更是詞人面對人事凌亂的心境。然最末「只有香如故」一句,彷彿全詞的扛頂之作,將自己的勁節心志朗現無遺。表面說明雖然梅花屢遭波折,形體消散於天地間,然那別有韻味的香氣,卻不屈於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現實,終究芬芳。詞人「借梅喻己」表明自己不畏譏讒兀傲之心。
你是否也曾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覺得十分委屈呢?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陸游一般,選擇萬物間某一種「東西」,當作激勵自己的動力吧!堅持不一定會成功,然而不堅持,我們可能連成功的「期盼」都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