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日本在唐朝時,就從遣唐使中,接觸到中國的茶文化,但真正形成日本的茶道,卻是直到十五世紀時才開始發展。
建立這個體系的是足利義政的茶人村田珠光,他修正了當時日本貴族與武士崇尚「唐物」、「宋物」的豪奢,提出「謹敬清寂」的「侘茶」境界,融進宗教修行與幽靜美學,經過武野紹鷗的傳承,到千利休時發揚光大,奠定了屬於和風的日本茶道,千利休更被尊為「茶聖」。
千利休原名千宗易,兒時被稱為田中與四郎,後來從祖父的「千」姓,稱為千宗易。他原本是日本「堺」這個地方的商人。「堺」是當時日本相當特別的城市,這裡是日本戰國時期可以自由貿易的地方,也是全國集商業與文化活動的中心。千宗易深研「侘茶」的內涵,改良提出了「和敬清寂」的精神,並以日本製的陶瓷茶具取代中國陶瓷。
千利休的茶會,一定在茶室中進行,茶室不過是個斗室,入口低矮還須躬身進入,主人則是跪坐恭敬迎接。雖是斗室,卻掛著精緻的擺設,包括鮮花與圖畫,這些擺設要與四季相符合,且要符合客人身分。茶葉當時以宇治茶為主,茶水也是取自京都名泉。茶葉磨粉沖泡,放置在黑色陶碗中。綠色茶湯加上黑色的碗,頗有清靜幽思的禪意。
千宗易曾經是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的茶頭之一,織田信長去世後,千宗易自然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
西元一五八五年,豐臣秀吉帶著千宗易晉見天皇,並在皇宮開設茶會,獻茶給天皇。負責砌茶的千宗易,展現高超優雅的茶技,獲得天皇賞識。日本天皇賜「豐臣」的姓給豐臣秀吉(在此之前的豐臣秀吉名為滕原秀吉),天皇又賜「利休」的名字給千宗易,從此以後千宗易就稱為千利休。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在後來許多問題上,都出現意見不合的情形。兩人的蜜月期結束後,這位一代茶聖,最後卻被豐臣秀吉賜死,千利休之死眾說紛紜原因不明,但反正就是伴君如伴虎。
而他所代表的日本茶道,卻經由後人傳下成為「裡千家」、「表千家」與「武者小路千家」等派別,至今成為日本引以為傲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