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民國一○八年上路的國教新課綱中,將規畫國高中生學習程式設計,而大專方面,亦將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在未來五年內,讓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生必學程式設計,旨在銜接新課綱,並增加就業競爭力。
雖說資訊素養之俱備,已是全球共識,但日後連文學系也要必修「邏輯思惟與程式設計」之類的課程,卻不免予人弄錯重點之感。
雖說文明社會的生活,離不開資訊科技,但大多數人所需的是諸如通訊、文書處理、試算表、資料管理、繪圖及簡報軟體的操作與實務應用能力,或工作場域中遇到的周邊設備使用、電腦無故當機後的簡單故障排除、網際網路設定、防毒、防駭等資訊安全、網路倫理等,寫程式反而不會是大多數非資訊專業人們的生活重心。
就像我們每天都開車,駕駛技能是最基本的需求,再學些基礎的保養技術更好,而當車子在路上拋錨時,則需要簡單的故障排除與檢查能力,絕非那些遙不可及的,屬與專業人士才要用到的車款設計及內部的動力機械原理。
教育部大張旗鼓的要讓全民都能程式設計,以便增加競爭力,這樣的一廂情願,猶如要歌手皆懂詞曲創作,演員均能編劇,但未必所有的人都可以十項全能。
筆者高度懷疑這種艱難的程式設計,是否真有普遍學習的必要?會不會徒增挫折?
為何不能是綜合的資訊應用或計算機概論課程即可,同時也不用從國中一路必修到大學?
鍾邦友(高雄市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