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兩周前,中國大陸和肯亞大肆慶祝中肯合作的奈洛比標準鐵路開通,在現代華麗的奈洛比車站裡有座塑像,當地人以為那是毛澤東,其實那是非洲人比較不認識的鄭和。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今之南洋),讀過中國歷史的華人都不陌生,他可稱得上中國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
大思想家梁啟超曾形容:「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但真是如此嗎?鄭和塑像在六百年後現身非洲,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寓意深遠。
受明成祖朱棣之命,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西元一四○五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名官兵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的從福建出發,往南往西宣揚國威(另一目的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前後共歷七次,近則到印尼、印度,遠則到非洲東岸的索馬利亞、莫三比克、肯亞。
鄭和的艦隊於今看來,絕不遜於現代的海上戰鬥群,但朱棣要張揚的是永樂盛世,途經之國,避免生事,與西方的殖民主義迥異。
中國大陸在六百年後再度崛起,把鄭和的故事巧妙的放進一條肯亞鐵路,名為彰顯大陸強調的和平共榮,實為大陸藉經濟手段擴展國際政治領域,此為司馬昭之心。
這條從首都奈洛比直通印度洋的鐵路共四百八十公里,花三十八億美元建造,百分之九十的錢是由大陸的銀行貸款,這筆造價占肯亞國家總預算的五分之一,所以肯亞的批評者認為,這是一條現任總統肯亞塔為了連任而蓋的鐵路,未來四年都得受制於大陸。
這樣的聲音,近年來普遍出現於西方政學界,對於大陸深耕非洲不斷提出警示。事實確也如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十二月宣布,對非洲提供高達六百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計畫,主要是發展基礎建設。
根據統計,大陸對非洲的投資,從二○○八年的七十億美元,急速增長到二○一三年的二百六十億美元,美其名為幫助非洲國家脫貧,但從開採石油、礦權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以及透過基礎建設鞏固大陸在非洲的政治勢力,恐怕才是真正目的。
台灣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熱議,中國大陸在談「一帶一路」,台灣的焦點還在滷肉飯和豬哥亮;這也難怪北京想要斷台灣在非洲小國的邦交,只要費彈指之力。在中國的現代鄭和不知又已經下了西洋萬千次之際,台灣的「新南向」還走不出去,不免心裡要有溫水煮青蛙之急、不知今夕是何夕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