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女士(左)日前接受手術,順利置換去顫器新導線,醫師呼籲,有裝心臟去顫器民眾都應定時回診。圖/中央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五歲趙女士,因致命性心律不整,七年前接受體內心臟去顫器(ICD)植入手術,最近去顫器導線出現少見的毀損狀況,時常不正常電擊,趙女士一天最多被「電」七次,痛不欲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由心臟內外科及麻醉科組成醫療團隊,歷經四小時手術,成功克服手術中可能出現大血管及心臟破裂的風險,將舊有毀損之導線移除,並順利置換新導線,讓趙女士回歸正常生活。
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俊明表示,趙女士罹患的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同為最致命的心律不整,發作數秒內就可能昏倒,持續數分鐘就會引發腦損傷甚至猝死;七年前她曾因心律不整發作引發車禍,一度面臨生死關頭,經醫療團隊搶救後,於心臟植入去顫器,心律不整發作時可放電刺激心臟,讓心跳恢復正常。
不料,趙女士的去顫器數月前出現異常信號,原本該是救命工具的去顫器,反而成為不定時的電擊器,她一天最多被電七次,每次電擊發生就像有車撞向胸口,讓她苦不堪言,生活嚴重受影響。
施俊明評估後決定移除其體內的毀損導線並放入新導線,但由於導線已放置長達七年,可能與血管及心臟沾黏嚴重,術中面臨大血管及心臟破裂的風險,手術難度極高。他整合多科醫療人員,透過即時食道超音波監測,順利移除損毀導線並植入新導線及去顫器,展現北醫附醫團隊的頂尖技術。
施俊明說,隨飲食西化、人口老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病患明顯增加,裝置體內去顫器的需求也上升,但當導線一旦發生毀損,不僅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也會面臨生命威脅,所以病患在體內植入去顫器放置後,務必定期回診檢查去顫器電池電量及導線情況,維持去顫器正常運作,防止猝死。
如今,趙女士體內的去顫器目前已能穩定控制心室頻脈且無不正常電擊,生活品質得到重大改善,日後只需每三個月回診追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