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為翻轉美學教育,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展開三天師資培訓課程,吸引全國超過二百位中學美育教師報名參加;有老師教穿著搭配,讓學生願意紮制服,也有老師用洋芋片教生活美學,也預計兩年內,將翻轉全國一千二百三十九所學校的美學課程。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主持人,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認為,中學是教美感教育最佳階段,青春期學生可以透過觀察社會,判斷、反思當代潮流是否真的美,從而建立起社會人格,對身心發育健康是好的。
「藝術教育不是畫得像不像,而是培養學生『生活中的美學能力』。」曾成德舉例,可以引導學生拍住家附近的巷子,並與同學討論是否具美感?如何變美?學生可在討論過程中,提出自己對顏色的看法。
台中市文華高中美術老師高嘉宏分享,第一堂課時會讓學生用捲尺丈量身形,先了解自己的身形的比例,再讓學生運用衣服的長度、版形,改變身形比例,並找出對應膚色的色彩,讓學生思考要如何挑選最合適的衣服。
桃園南崁國中老師潘玟萱是以食物試驗課程「質感在唱歌」,教學生感受洋芋片、餅干的觸感、形狀,再組合成各式圖案,未來也可延伸應用在餐飲業的擺盤、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