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一個人是否孝順,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最能看出來,尤其是當父母病重,長時間臥床不起的時候,更是考驗著子女的孝心。
尊長有病時,小輩要先嘗湯藥、要衣不解帶,這是中國傳統提倡的孝心,翻開史書,以「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最為感人。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有名的孝子,對母親非常孝順,也從不怠慢。
當他還沒有成為皇帝前,有次母親生病了,而且一病就是三年。劉恆急壞了,他貴為皇子,不但親自為母親煎湯藥,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病床前,每次都等到母親睡著了,他才趴在床邊睡一會兒。但是漢朝沒有床,漢朝人是睡在地上,所以劉恆就在台階底下,或是在母親身邊趴睡一會兒。
他每天都為母親煎藥,且煎藥後會先嘗一口,怕藥太苦太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送給母親喝。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劉恆之所以要親嘗湯藥,是為了防範別人對他母親下毒,如果真是這樣,不正說明劉恆的孝心更大嗎?我們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中國過去看透世態炎涼說的話,但是毫無疑問,劉恆是例外,母親臥病三年,他都這麼伺候著。
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天下,他在位期間,人口快速增長,社會生產快速恢復,他多次頒布詔令,要賑濟孤寡老人,還在國子學中設立「孝經」博士,提倡講授《孝經》。
他在位時贏得了民心,改良社會的風氣,培養社會內在的生機,這才有了後來名詞的「文景之治」。
【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於天下。
(引自《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