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玉華
「昨天晚上我陪孩子睡覺的時候,他嫌孩子吵,走過來對著孩子怒吼,接著就對我一陣拳打腳踢。孩子嚇得哇哇大哭,他連孩子也不放過,除了甩耳光,還抓起小孩的頭往牆上砸。我百般求饒,請他不要嚇到孩子,可是他不聽……」
說話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少婦,她緊皺眉頭,雙手抱胸,聲音低沉微弱,姣好的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左眼腫脹布滿血絲,嘴角有撕裂傷,走路一瘸一拐的。
陪同少婦驗傷的過程中,她不斷低頭啜泣,瘦削的雙肩不由自主地顫抖,顯然內心正承受著極大的煎熬。我準備通知社工人員前來處理,但她卻極力阻止我。
義工生涯二十多年,在醫院的服務台前,我看到太多的家暴受害者,她們一再隱忍,原因竟然只有一個── 為了孩子。
我常反問她們:「妳認為忍耐真的對孩子好嗎?」她們總是說:「至少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我不要讓他們像我一樣,在單親家庭中長大……」
她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醫院驗傷,卻又一次次地選擇原諒。是經濟上無法自立?或是難逃對方糾纏?
「妳有沒有想過,孩子長期處在暴戾的陰影中,看到的永遠是殘暴的爸爸和可憐的媽媽,這樣的成長環境,只會讓他們日後變成另一個加暴者,或是另一個受虐者,這樣對他們公平嗎?」
然而對於這些可憐的受暴者,除了把她們交給醫院的社工師,轉介到可以協助她們的機構之外,我只能強忍心疼,其他什麼事也不能做。
如果家庭不是避風港,那麼生活在狂風暴雨中的家庭成員,長期以來,身心必須承受多大的壓力和扭曲?更可怕的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又將會對社會和他們未來的家庭,造成多大的危險和傷害?
「勸合不勸離」,是期望雙方能在婚姻中相互成長、學習,不要動輒上演離異的戲碼。但如果拳頭代替了溝通,武器阻斷了生路,被害者不斷的退讓和妥協,可能就是變相鼓勵加暴者持續以武力施虐,不是嗎?
沒有人是被虐狂,一廂情願的忍耐和委曲求全,真的對孩子好嗎?我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