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種族 愛在他鄉~跨種族婚姻的美麗與哀愁

文/曹宇帆、胡玉立、余曉涵 |2017.06.04
3032觀看次
字級
楊琬柔(右)與蒙特雅努(左)的恩愛,彌補他們對同性婚姻看法的歧異,決定要相愛一輩子走下去。
紀錄片導演阮金虹(前排中)至中原大學映後座談。
李逸雯(右後)千里迢迢從台灣嫁到加拿大,雖然和丈夫李察(左一)在教養孩子的態度上偶有歧異,但兩人在共同堅持下,攜手同行。圖/李逸雯提供

文/曹宇帆、胡玉立、余曉涵

談婚姻平權沒交集

他倆觀念碰撞中相約一生

民主進步黨美西黨部主委、律師楊琬柔力挺婚姻平權,但她的另一半,來自羅馬尼亞的蒙特雅努,則是信守傳統婚姻觀的東正教徒,兩人共結連理,相約要愛一輩子。

千里姻緣一線牽

遠距異國戀澆不熄愛火

二○○四年以色列歌劇院鬧罷工,劇團找來羅馬尼亞的歌劇演員助陣,蒙特雅努(Codrut Munteanu)就是其中之一。這段在以色列就業的經歷,成就了他日後娶楊琬柔,做台灣女婿的姻緣。

楊琬柔當時因交換生方案來到以色列特拉維夫,他們恰巧下榻同家旅館,然後都喜歡特拉維夫海天一色的明媚風光,於是某天在沙灘「公主徹夜未眠」般促膝長談,兩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雖然甜蜜,但定情卻是考驗,楊琬柔在交換生方案結束後就得回洛杉磯,蒙特雅努還得繼續待在特拉維夫登台唱戲。那晚,楊琬柔正在準備交換生成果驗收考試,他帶著酒瓶與酒杯敲她房門。

向來滴酒不沾的楊琬柔,在心儀對象的邀約下也喝開了,趁著酒意壯膽向他傾訴:「我們的生命就像兩條線」,在以色列相遇後就要畫上休止符了,男生淡淡回了她:「地球是圓的」。

酒精發酵的楊琬柔頭昏腦脹,當下不明白這句話的箇中含意,隔天寫考卷才福至心靈會意,「歌劇男」的意思是還會再相見。事後兩人戀情的發展果然印證,「地球真是圓的」。

兩人遠距異國戀,如何維繫是一大考驗,何況那是沒有Line或微信的時代。不過,電郵與Skype替他們搭建起跨越高山海洋障礙的幸福鵲橋,二○○五年八月他們在洛杉磯聚首了。

少了距離美感加持

克服歧見全靠大智慧

維繫遠距離戀愛是挑戰,近距離接觸後的挑戰也不小,少了距離一切都變得寫實。楊琬柔說,實際生活的頭一年,是兩人爭吵最激烈的時光。

當然,情侶吵架是愛情這門課的必修學分,但得吵得有建設性,「我們都是為了很白痴的小事鬥嘴」,楊琬柔笑說,像是放屁太臭、馬桶蓋該立著或放下等。

因生活習慣差異而不肯低頭逞口舌之能在所難免,然而,要克服信念與信仰的不一就真的需要大智慧了,「我們中間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同性婚姻的態度,因為我挺同婚,但他觀念傳統不能接受」。

楊琬柔說,曾經與某個「男性姊妹」相約餐敘,蒙特雅努相當不高興,「那次真的吵得蠻嚴重的」,不過,老公堅持吵得再厲害,晚上還是要同睡一張床,所以感情歷久彌新,「他這一輩子犧牲可大了,我脾氣很不好」。

尤其兩人每回吵開了,楊琬柔咄咄逼人的措詞,堪稱比知名影集《洛城法網》的經典對白更犀利,這時老公無助又無辜請她Don't lawyer me,而蒙特雅努因歌劇天賦嗓門兒大,楊琬柔也會提醒他I'm really hurt。

能讓理性的法律人楊琬柔表露I'm really hurt內心感受的男生,還真是得有兩把刷子。她說,羅馬尼亞早先是共產體制國家,老公也曾歷經領糧票度日的艱苦歲月,因此練就他凡事DIY的本領。不論汽車、電腦甚至上世紀的影音器材,或是家裡的馬桶浴缸翻修、鋪木地板,全都不必假手他人。

楊琬柔更難忘當初談戀愛,蒙特雅努硬是騎鐵馬載著福泰的她騎完上坡路,這段另類的「公主馬車」愛之旅,讓她至今想起來,嘴角仍不自覺甜蜜上揚。

這些恩愛點滴填滿了他們對同性婚姻看法的歧異,使得羅馬尼亞媳婦與台灣女婿格外珍惜這段異國戀的美好,決定相愛一輩子走下去。

包容異文化有差別待遇 外配在台兩樣情

許多外籍配偶剛到台灣時,對台灣的天氣、飲食都有適應問題,且許多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外配都曾遭到歧視,不過,來自韓國、美國等的則較少遇到類似問題,讓外配來到台灣呈現兩樣情。

天氣飲食語言差異大

外配初來乍到難適應

因結婚來台的外配人數不斷攀升,根據移民署統計,包含中國大陸、港澳地區的外配高達五十二萬三千零四十二人。這些外配,除原本就在台灣念書留下來的之外,其餘外配剛到台灣時或多或少都面臨適應問題。

從蒙古國嫁來台灣六年的卓漢娜就表示,台灣跟蒙古最大的不同就是天氣,蒙古草原非常乾燥,台灣卻非常潮濕,這點一開始讓她非常不能夠適應。

從越南嫁來台灣十八年的洪滿枝也說,越南非常的熱,台灣的冬天讓她很不能適應,一直到嫁來台灣五、六年後才漸漸適應這裡的生活。

除了天氣之外,困擾外配的還有飲食。從湖南嫁來台灣十年的余欣洳說,湖南的飲食習慣重口味,而且吃很辣,但她剛到台灣的時候就懷孕,因此一直無法習慣台灣的飲食,尤其是勾芡跟油炸料理。

在台灣當紀錄片導演的越配阮金虹也說,她嫁來台灣十七年,一開始也比較無法適應食物。在越南,飲食都加魚露調味,但台灣卻是用醬油,她一直無法接受醬油或麻油的味道,後來才漸漸習慣。

語言也是困擾外配適應的問題之一。來自越南的陳竹莉曾煮了一鍋「骨頭湯」(排骨湯),但一對女兒卻聽成「狗頭湯」,嚇得不敢吃,後來才知道是發音誤會。

余欣洳也指出,剛嫁來台時雖然國語沒有問題,但她不會講台語,跟家中的阿嬤一直無法溝通,常常雞同鴨講。卓漢娜剛來台時,中文不是很輪轉,曾在便利商店想買咖啡,但店員卻以為她要買湯。阮金虹則表示,她剛來台灣時,中文不是很好,即使想跟鄰居聊聊天,也沒有勇氣,也曾在買菜時因為語言問題出糗。

這類問題不斷發生,讓許多外配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被嘲笑跟歧視的感覺。

負面刻板印象深植社會

東南亞、陸配有苦難言

由於阮金虹有紀錄片導演身分,常搭計程車去各地演講。她說,有些司機會因為她是外配看不起她,甚至告訴她講話不要帶著越南腔。

「買東西時,有時候也會被老闆看不起。」她說,有次去買褲子,老闆娘一聽到她的口音就說「這很貴呦」,讓她感到被歧視。

阮金虹也指出,有時連政府單位的公務員也有類似狀況。有幾次她陪一樣從越南嫁來台灣的姐妹去辦證件,公務員態度愛理不理,認為她們不懂法律。不過,當公務員知道阮金虹的導演身分後,態度瞬間改善不少。

洪滿枝也指出,常會感覺不被信任,且有鄰居等人認為她嫁來台灣是要來騙錢的,雖然來台灣十八年後漸有改善,但偶爾還是會遇到不舒服的狀況,只能自己調適心態。

除了越配被認為是來台騙錢,陸配余欣洳也分享自己當年剛懷孕,因不適應台灣生活,回到家鄉待產,阿嬤就一直要求先生打電話給她,要她趕快回台。

回台後才發現原來是很多老人家告訴阿嬤,陸配拿了錢就跑了,不會回來了,甚至連先生的堂妹也曾指著她的鼻子罵說,她什麼事情都不做,就是要把錢都拿去給娘家。還好先生有從中調解,將誤會解釋清楚,否則她真的很想直接離開台灣。

類似的歧視問題多半發生在東南亞或中國大陸來的外配身上,一些來自韓國、美國等地區的外籍配偶就較少遇到相關問題,尤其許多大學時代就來台灣念書的外配,就屬於適應良好的一群。

加拿大異族婚姻甘苦談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在尊重文化多元價值的加拿大,異文化通婚是「常態」,誰要是敢公開表示見怪或見外,很容易反遭非議。但每一樁異文化婚姻背後,仍然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化阻力為助力的結合

包容妥協伴隨些許遺憾

談起台灣人和異族人士婚姻,最大問題往往不是彼此的價值觀差異、也不是來自外人的眼光,而是台灣家人這一方的阻力。

中學時期就和父母移民多倫多的阿信(化名),是個自信洋溢的漂亮女生。在房屋仲介業表現亮眼的她,遇上同行的另一半─伊朗人Limmochi。兩人幸福生活至今十年,生了一男一女,分別是八歲和五歲。

阿信接受西方教育長大,自認為膽子很大、可以克服任何不可能的事。唯獨在「和異族人士交往」這一塊,曾一度認為「絕對不可能」,原因是:她的父母和家族觀念仍相當保守和傳統。

阿信和Limmochi的「台灣vs.伊朗」婚姻生活現狀,看似突破了許多「不可能」;但這之間,有許多的包容和妥協,同時還有些許的遺憾。

這十多年來,Limmochi只帶阿信和孩子回過伊朗三次,原因是Limmochi家族龐大,他不覺得有必要經常返鄉。反觀阿信幾乎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去看同住在多倫多的外婆和外公,卻少了Limmochi的身影,因為阿信的父母至今仍無法坦然接受他。

在被問到和Limmochi的相處,有沒有因為文化差異而形成磨擦?阿信說,她和丈夫在工作、處事態度等方面,都有非常相近的價值觀,這才是最難能可貴、也最值得珍惜的事。

至於在歧視問題,阿信提到,她的一位台灣女性友人,在加拿大遇到了一位非常體貼優秀的菲律賓男友。消息傳回台灣,家人反應:「要嫁菲律賓男人,在台灣找菲籍勞工隨便就有,何必大老遠跑到加拿大?」這樣的歧視言行,阿信覺得不可思議。

堅持「不含怒到日落」

求同存異中克服矛盾

在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工作的李逸雯,則是另一個台灣人和加拿大本地人異族通婚的例子。

曾有過一段婚姻的李逸雯,十多年前與當時到台灣教英文的李察(Richard Campbell)在中秋聚會上相識、進而相戀。半年後,李逸雯隻身前往加拿大與李察結婚。如今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分別是七歲和兩歲半。

李逸雯說,自己比李察大三歲、又結過婚,曾擔心在加拿大會遭受異樣眼光。但李察向她保證,這不會是問題,並打趣說:「在北美,有一半的人離婚,另一半的人正準備離婚。」

如今,共同走過十多個年頭,李逸雯說,兩人之間最大差異是子女教養問題。李察的立場是:「加拿大人不會和恐怖分子談條件」,因此,做父母的也不應該和胡鬧的孩子談條件。李逸雯則是會設法與孩子溝通和妥協。因為教養歧異而爭執,最後靠著兩人一起努力、尋求專業的「婚姻諮商」提供建言,獲得解決。

李逸雯說,異國婚姻要長長久久,一定要有一方特別「堅持不懈」才行。丈夫李察正是堅持的一方,他堅守「不含怒到日落」,認為兩人因愛結合,一定可以走下去,因此,她也決定給彼此更多時間和機會,共同度過難關。李逸雯和李察的異國婚姻,在雙方對彼此文化價值觀的尊重和體諒下,正穩健快樂的向前行。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七年五月號

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