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昨日終於丟出震撼彈,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同一天,台灣降下超大豪雨,從南到北都有災情傳出。這兩件事,看似不相關,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都與氣候變遷有關。前者是如何減緩暖化速度,減低災害;後者則是人類面對天災的具體實例。
美國在國際議題上,向來動見觀瞻,有影響全局的力量。川普在競選時,就主張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認為氣候變遷之說根本是一個謊言。因此,美國退出之說,國際間早就有所預期。但等到川普真的宣布決定,還是在國際社會造成震撼,連美國國內都響起反對聲浪。
巴黎氣候協定主要是應對全球暖化的問題,具體作法就是規範各國的碳排放。但一心想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川普,完全以經濟為出發點,認為一旦限制碳排放,就會影響以石化工業撐起來的美國工業,必然打擊美國的經濟,與他的目標相左,所以美國必須退出巴黎協定。
然而,不論就國際主流思惟或現實面而言,川普都錯了。巴黎協定是經過二十年的折衝,好不容易在國際間達成共識,於二○一五年簽署,有一百九十七個成員國。美國固然是馬首之一,可是一旦退出,歐洲國家和中國大陸就成為主導,美國能否與其抗衡、經濟上是否反而受到抵制,都是問題。
就像川普之前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其在亞洲留下的空間,令中國大陸與日本暗自心喜,TPP也照常推動進行。
再就實務面而言。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的出發點是,不想受到碳排限制而打擊美國工業。但目前煤礦產業在美國創造的工作機會只有十六萬個,遠不如節能產業的三十七萬餘個。此外,美國享有國際領導地位,自然也就有相對的國際社會義務。一旦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在國際間樹立的負面榜樣,非常可能讓人類抗暖化的努力更為不易,也增加後人的負面資產。
因此,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痛批川普是讓美國成為拒絕未來的國家;美國許多有良心的大企業也立馬跳出來,表達反對川普的態度,其中甚至包括美孚與艾克森兩大美國石油公司。
川普對環保議題的負面示範,已深植世人心中。台灣政府,無論藍綠,態度上,向來一致支持節能減碳,但在做法上,卻歧見頗深。一部《溫室氣體減量法》,在立法院躺了十年才三讀通過,且實際執行成效不明。台灣地狹人稠,是推廣再生能源的先天限制,風能、太陽能等,占供電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五,綠能只能做為輔助能源,很難成為工業及家庭用電的主要來源。在這種情形下,要減碳,核能就是一個選項,「非核家園」是理想,但實際上困難重重。
昨日一場豪雨,台灣又成為水鄉澤國,這是氣候變遷之下,劇烈天氣成災的最好例子。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可以讓台灣思考,我們應如何務實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加速落實減碳目標,為保護地球環境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