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15) 林懷民 與雲門舞集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6.02
4370觀看次
字級
舞台上的林懷民:等待舞劇前奏曲的開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白蛇傳》劇照:民國64年6月,《白蛇傳》就各方面來說,都可稱為雲門的經典之作。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雲門的舞蹈呈現:雲門舞集以傳統的精神內涵,搭配上現代舞的外在形式,為台灣的文化內涵開創了嶄新的面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舞台檢討:林懷民(右)在每次排練或演出後都會在 舞台上與參演舞者檢討成敗。
《薪傳》渡海一幕:《薪傳》舞出台灣先民渡海來台 的艱辛與悲壯,引起無數熱烈回響共鳴,是雲門重要 的舞劇之一。
表演中的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前)潛心 鑽研現代舞,亦親自上台表演。

在戰後台灣社會中,很少有文化團體像「雲門舞集」那般,肩負著嚴肅的社會和文化使命,持續地探索生命的體驗,感染了無數觀眾,歷二十餘載不衰,其情之盛、其志之堅,成了台灣文化的傳奇。

民國62年9月29日,台灣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在台中中興堂舉行首場公演,共演出八支舞,內容和配樂充滿傳統中國意境,接著的台北公演更是爆滿,尤其青年學子湧入欣賞現代舞蹈,這罕見盛況與雲門的誕生一樣,有特殊的意義。

當時台灣擺脫了經濟的貧困,民眾知識水準和消費能力的提高為精緻文化創造了空間,「雲門舞集」就誕生於一個文化理想主義時代。

雲門創辦者林懷民,起初是醉心於文藝創作的少年,受旅美舞蹈家和現代舞團的啟發。民國58年,林懷民赴美,由於藝術課程是必修,他開始學習現代舞,編了第一支舞作〈夢蝶〉。從此,與現代舞結下一生的情緣。

民國50年代末期,林懷民在美國,感受到社會反戰、年輕人叛逆與追夢的波波浪潮,隨著海外保釣運動風起雲湧,深受民族意識和情懷影響。在這時代下,新生代藝術家面對壟斷性的西方文化,質疑自己的根源與文化,開始以「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畫自己的畫」為共同的精神語言。

民國62年,林懷民由《呂氏春秋》中取「雲門」二字,創立「雲門舞集」,舞團最初僅有平均年齡二十出頭的十一名舞者。儘管經濟拮据,但他們卻堅定不移地走上現代舞之路,開啟一段台灣現代舞的輝煌歷程。

在「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信念下,雲門汲取大量傳統中國文化的養分,民國63年發表〈奇冤報〉、〈哪吒〉、〈待嫁娘〉、〈八家將〉等舞作。隔年,林懷民邀請賴德和作曲,編作《白蛇傳》,此作總括舞蹈的設計、配樂、道具布景,堪稱經典,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

民國60年代末期,雲門把目光放在台灣的土地經驗上,此時鄉土文學正盛。雲門在台灣鄉下演出,取材自歷史連編了幾齣舞劇,深具民族意識和氣節,其藝術性與精神內涵都十分激勵人心。

其中,《薪傳》反映台灣先民渡海的艱辛與悲壯,場面恢宏,配樂用民俗音樂家陳達所作的〈思想起〉,喚起懷古情思;《廖添丁》則是描述日據期間抗日英雄的事蹟,體現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民國70年代開始,劇團和劇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雲門開闢了「雲門實驗劇場」,供有志於劇場創作的年輕人揮灑,培育大批的戲劇、設計和舞台專業人才。當時社會強調台灣本地文化、語言和習俗,和戰後歷史中的政治傷痕,淡化台灣與大陸的臍帶關係,這段時期雲門的主要作品有《我的鄉愁、我的歌》。

時代環境的變化使得雲門轉向新的自我探索,民國77年8月17日,林懷民召開記者會,宣布由於大環境和財務問題,雲門暫停運作。回首十五年間,雲門舞集的成績輝煌,演出場次達六百場,發表作品一百一十一支舞作,到過十五個國家演出。這些數字代表著一代人的奮鬥、耕耘、春風化雨以及夢想。

民國78年的天安門事件,讓林懷民在雲門暫停期間創作了《輓歌》。接著二年後,雲門宣布復出,並發表《女媧的故事》、《川流》、《綠色大地》、《射日》等舞劇。此時雲門舞集除了貼近時代的脈絡之外,更具哲學意象,探討人和大自然,以及全體人類生生不息的共同體驗,取材涵蓋不同的國度與文明。

民國82年,雲門舞集首度赴中國大陸表演,以《薪傳》一劇震撼大陸的文化界,成了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高峰。

民國86年,林懷民創作大型舞作《家族合唱》,運用大量的照片影像,舞出百年來台灣庶民的血淚史,這是新的時代環境下新的自我探索。《家族合唱》是雲門世紀末的獻禮,也是雲門第一千場的演出;林懷民認為它無關政治,而是人性的感懷,是庶民的祭禮。

毫無疑問,雲門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是台灣第一個現代舞團,不僅記錄了台灣社會情感的軌跡,也因為許許多多人的參與和灌溉,使得雲門本身成為台灣文化史中值得驕傲的一頁。(吳濬伊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