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建構石化產業能資源鏈結 落實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執筆人:蔣本基台大環工所教授 |2017.05.29
1039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蔣本基台大環工所教授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土地資源有限,經濟發展多為仰賴進出口貿易。於一九五○年間,台灣經濟發展策略是「農業與工業並重」,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實施「進口替代」,並逐漸將農業轉向輕工業發展,因此,於此時期台灣之石化工業急速發展,包括:台塑、南亞、中纖、奇美等石化工廠相繼成立;而後台灣經濟發展策略轉向出口擴張,隨著經濟發展,台灣之塑膠加工業及化纖業的擴充對石化原料需求日益增加。至二○一○年代,台灣石化產品出口的比重約為百分之二十四點八,其中,紡織、塑膠及橡膠製品皆為出超,係台灣重要之創匯產業。以二○一四年為例,台灣紡織及其製品之淨出口達到八十一億美元,塑膠及橡膠製品淨出口達一百五十二億美元。

石化產業為許多產業之源頭,包括:傳統產業、民生工業、高科技產業(電子資訊)及綠能產業等,這些產業所用之材料許多來自石化產業。在面臨全球暖化及環保訴求下,石化產業在逐步增產的同時,應思考如何有效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為落實「循環經濟」體系,台灣未來應以國際視野、結合中西、因地制宜,建立具發展潛力之在地技術。

有鑑於此,台塑關係企業於二○一七年五月十一日假雲林科技大學舉辦「台塑企業麥寮園區循環經濟執行成果發表會」,落實循環經濟推動理念,使企業能持續朝向零廢棄之目標邁進。本成果發表會針對三大議題進行研討,包括:節水與水資源循環、節能與能源循環、及原物料節用與溫室氣體減量,各議題之具體推動策略措施如下:

(一)節水與水資源循環:總體水資源使用規畫納入對區域用水、能源及糧食鏈結影響;水資源開發及水回收技術納入生命周期概念,計算其水足跡及碳足跡,達到永續發展目標(SDG);推動智慧及優化的水資源管理,加強同質性廢水共同回收;促進廠際間的水資源整合,並提升工業區汙水廠廢水再生率;促進環境友善型水處理技術,優化水與能源鍵結;扶持本土化且具國際競爭性之水再生技術,推動實廠應用技術驗證及示範計畫,提升國內水利產業發展之潛力;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省能源之水回收再利用設備,降低回收成本;鼓勵以綠色能源驅動水再生系統,落實水再生系統之能源永續與環境永續優勢;加強綠色生態基礎建設,提升廠區綠覆率及鋪面透水化,增加雨水儲存滯洪能力及暴雨期間防洪應變能力,提高廠區入滲保水能力;加強海洋環境及生態環境監測,濃縮海水排放可以射流或多點射流方式排放。

(二)節能與能源循環:設立區域能源供應中心,針對可行技術設計最佳化產業共生價值鏈,創造最大經濟效益,降低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推廣標竿企業成功經驗,促進成功案例的可複製性及形成商業模式,建置工業區內外產業能資源及循環利用互補合作機制;整合空氣汙染防治設備與熱能利用,提升整體能源效率,使節能減碳成效能反應在空氣品質改善,對環評承諾的落實應具效益;麥寮汽電廠乾淨電廠,宜建立能源(熱)效率與空氣汙染控制之關鍵績效指標、標竿值及成本效益;針對六輕廠區碳捕集、儲存與利用進行整體評估,提出碳減量可行性之執行策略與行動方案。

(三)原物料節用與溫室氣體減量:建立永續物料管理系統,訂定搖籃到搖籃之生命周期策略,優化廠區能資源使用,並估算其環境經濟效益;建構廢棄物能資源化供應鏈,整合能源、廢棄物、原物料及水資源永續物料管理,建立成本效益估算模式,邁向廠區循環經濟;建立能源投入產出評估準則,加強成本效益評估,提高投資擇優決策品質,確保淨節能效益及真實環境效益;納入廢棄物能源化於未來推動循環經濟之可行性與潛力評估;加強民眾溝通與參與,有助投資案之環評審查效率;建立供水系統安全風險評估機制,並研發氣候變遷調適新技術以降低災害風險,建置智能供水系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