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父母規範過於嚴格的後遺症

文/岡田尊司 |2017.05.21
1813觀看次
字級

文/岡田尊司

近年社會晚婚、少子化、關係疏離等現象或可歸因於「逃避型」依戀形式人口的增加,而「逃避型」的養成,則往往來自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掌控或者忽視。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岡田尊司,以個案為讀者解析究竟是哪些陰影讓現代人一直處於逃避狀態。

S在講究禮儀規矩的家庭長大,因為母親神經質又容易緊張,S從小就沒有在外面遊玩過。因此,進了幼稚園之後,也一直無法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上小學後就開始拒絕上課。對S來說,周遭的同學都陌生而可怕,跟大人在一起才能放心。

S的母親對任何事都講求對錯,凡事都要符合規矩。吃飯時,只要是端上桌的飯菜一律不能剩下,對食物不能有喜好之分。S每天的吃飯時間都是折磨。吃不是一種享受,只是義務,不得不做的苦差事。

這種情況長年持續下來,S開始出現吃不出食物味道的症狀。看到別人期待美食的模樣,他總是難以理解箇中樂趣。聽到別人說「那個很好吃」時,也會沒來由地悲傷。為什麼別人能把東西吃得那麼美味呢?一想到自己根本嚐不出食物的味道,只把進食當成一種維生義務,他就鬱悶不已。

這件事完全象徵了S的童年時代。小時候的S,始終活在「不做不行」的義務感中。一旦沒有盡到某項義務,立刻會受到母親嚴厲的叱喝。S從來沒有打從心底期待或享受過什麼的經驗,也從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什麼感覺。每天只是完成母親交付的任務,遵守母親訂定的規矩,察言觀色過日子,這就是他生活的基準。

S這種「不清楚自己的感覺和情感」的狀態稱為「述情障礙」(alexithymia),是經常可在逃避型身上看到的特質。這是因為主體性沒有受到尊重,長年受到義務束縛,持續順從他人強加的要求,造成自己的領域持續受到侵犯而產生的結果。與長期遭他國占領的殖民地人民失去本國認同與主體性,只有遵從殖民母國的意思才能維持體制的狀態很相近。

反過來說,孩子會為了適應「遭雙親掌控」的現實,進而選擇放棄自己的主體性。當這類孩子為了保有主體性而違抗父母意志時,往往會表現出叛逆行為,或直接走上偏差的道路。這類為了擺脫父母掌控而做出的抗爭,必須付出比放棄抗爭更大的代價。在前述案例中,S選擇的便是放棄抗爭的路。對神經質、容易焦慮、體能又差的S來說,現實問題使他無法選擇走上抗爭一途。

在放棄抗爭的情況下,S無論在家中或學校都表現得像個好孩子、模範生。事實上他的成績也很好,考上一流大學,進入知名企業工作。然而,S同時也失去了擁有主體性的生存方式。

這個問題最終還是浮上檯面,成為他在工作上的難題。所有按照指導手冊進行的工作,S都能做得很完美,然而,一旦遇到需要發揮嶄新創意,或是沒有前例可循的工作時,他就完全無法應付了。

因為他從小所受的教育規範,讓他一旦脫離既定規範與固定模式,就完全無法思考與行動。

(本文摘自《孤獨的冷漠》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