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王貞懿老師(右)的指導,讓蕭逸(左)的藝術夢不再是夢想。圖/墨兒藝術中心提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只有動起來,夢想才會成真。
十八歲的你在做什麼呢?
十八歲的你是否有夢想?
擁有夢想的你,是否也擁有了實踐的勇氣呢?
茂盛的綠意篩落著驕陽,午後隨著輕便的步伐,到訪都會區的藝術轉角,這裡展著「卡斯楚的夢」。「卡斯楚的夢」,說的是一位十八歲音樂人Jack的故事,他因創作瓶頸,展開了一段旅程。這次的展覽,搭配著不同的媒材、不同的空間視角,結合視覺、聽覺,帶領觀眾進入蕭逸所構築的青春故事。她將自己過往學習到的繪畫技巧、電影參與經驗,以「築夢」為藍圖,嘗試著用分鏡的模式,表述自己的夢想之旅。
看著蕭逸閃爍著晶亮的雙眸、口齒清晰的陳述著,讓人不禁想道:若不是抱著熊娃娃的童心未泯與手舞足蹈的活潑樣貌,很難想像眼前的一切,是一位十八歲的中學學生,利用兩個多星期完成的。
為什麼展出的作品,幾乎都是近期完成的呢?原來,蕭逸第一次明白作品被人品頭論足的滋味,來自於一次經驗。原本只將畫圖作為隨意揮灑顏料的興趣,想不到卻被心目中崇拜的學姊認為是「模仿」,而給予負面的意見。在藝術學習的過程裡,模仿只是初階,若要進一步提升實力,非具備「原創性」不可。體悟到這點,蕭逸轉換了自己的繪畫模式,既從生命經驗獲得寶貴的成長,後來也與學姊保持不錯的友誼。
藝術學習的這條路,無疑地並不平坦。根據蕭媽媽的分享,在蕭逸幼年時,讓她學習多種才藝,從中去找出她最喜歡那一項,哪一項能讓她自發性、主動去練習,進而找到蕭逸喜歡繪畫的這個面向。除了父母親的無條件支持,指導老師王貞懿的悉心培育與因材施教,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表示,由於蕭逸具有不斷創新、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與其將幼小的她限制在科班教育裡,不如讓她在普通中學自由徜徉、恣意嘗試與體會,再朝著藝術大學的目標前進,深化固有能力。
一個人的天賦,往往在幼小的時候就埋下因子,只是當時的夢想過於脆弱,一旦接觸到現實面的狂風暴雨,就容易搖搖欲墜。要長成姿態美麗的花朵、進而成長出豐美的果實,如果沒有環境、沒有栽培,那就會扼殺許多有天分的幼苗。通過蕭逸,我們看到夢想種子的初綻,她告訴我們,她已經迫不及待要啟動第二次展覽的構想了,期待看到未來生命更為豐足的她,再次帶給我們繽紛的藝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