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人工智慧的應用知識,台灣應更積極延續火苗,培植人才與產業熱度。
從台北松山機場搭機赴日,機上提供的報紙刊出「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談AI人工智慧。他說,台灣已經在軟體、社群、行動與APP應用程式的領域缺席了。目前政府提出各種樣貌的矽谷化及前瞻計畫,但面對AI浪潮,他認為還沒有看到台灣引領的先驅。
到東京羽田機場下機,走到日本國內線第二航廈出境大廳,眼見打掃的、帶路的、搬運行李的機器人,忙碌有序地協助機場營運,服務旅客。不過就是距離兩個半小時航程,李開復的感嘆,在另一個空間,活生生的歷歷在目。
在生產線作業或櫃台前定點接待的機器人,靠裝置在簡單形式物件裡的軟體程式連結控制,只算是工業化程度的基礎人工智慧。經大數據分析,不斷藉實境演練來修正適應情境異化的軟體編碼,精緻伺服馬達、減速器、控制器、感知平衡、材料結構工程,製造手腳移動、有互動辨識能力的機器人,才是未來商業與家用人工智慧的主力。
日本的精密工業水準與智慧新創產業,本來就位居市場前排,占到亞洲人工智慧領域的鰲頭。不過,促成上下齊心投入開發產製機器人,最主要是來自日本政府啟動遍地開花的戰略。無論是籌措資金,主導市場需求擴大使用範圍或推廣民間智能知識,帶動民間投入創新人才整合資源,都看到日本政府深刻的斧鑿。
為迎接東京奧運,日本內閣一改過往側重場館硬體建設的思路,轉向投資AI軟體世代,提出「改革2020」的計畫。日本政府在各公共領域成立「機器人實驗室」,由各領域的公部門提出需求,開出使用規格,從市場供需面下手,為民間創造獲利條件。民間廠商按規格設計各專業領域需求的機器人,提供到各現場讓民眾實際接觸使用,公開測試設計的安全性與服務效能。設計者必需定時修正使用者反應的程式問題與硬體結構,設置淘汰門檻。
通過測試的,再由使用的公共領域採購運用。羽田機場的機器人實驗室,就是多類型實驗室的一環,光羽田機場就有十七家廠商投入實體競爭。
正如現今帶領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方向的美國。都在每年由國務院主導在全國各地舉辦「國家機器人周」,民間產業主動結合科技學術研發單位,一起展演示範人工智慧對人群生活的具體影響。為廣植興趣,透過遊戲及生活運用推動程式習作,舉辦機器人競賽,選拔全美年度十大機器人。仿效職業運動的球員卡,製作機器人交易卡,推廣人工智慧的應用知識,延續投入參與的火苗,培植人才與產業熱度。
李開復推測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還有機會在AI領域一博。就這三家啊?美日政府一條鞭地把資金、市場與人才,由點到面串成人工智慧競爭的有機體,若是他們的眼光魄力與戰略規畫,翻身到寂寥的台灣,應該有創造出第N+N家的機會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