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在建全心智障礙者保障法規的同時,政府、社會、家庭各面向該如何進一步支持,是個重要關鍵。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教授周月清說,如何接近使用服務,是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教授周月清表示,目前心智障礙者的生活品質是被忽略的,而國外相關研究不勝枚舉,包括多年期長年追蹤、跨不同居住模式、性別、區域及族群等。還探討智障者老化、健康、罹患失智症等。
周月清說,以自己今年進行的「老年婦女照顧負擔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智障者和精神障礙者老年女性照顧者為例,研究發現,約七成五不知道日間照顧,八成不知道機構喘息服務,八成五不知道居家喘息服務。三成五已經安排好照顧的人或地方,而已經安排好的這些人,有五成多將交由手足照顧。
可見該如何促進、接近使用服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思考方向。
周月清指出,照顧的支持來源包括國家、市場、家庭,目前九成來自家庭,如此高比例看來,政府預算用在那?事實上多數投入機構;中央到社區的預算不到百分之五,九成是現金,剩餘款項多數用到住宿,但使用住宿者不到一成,照顧者也想用在服務,但是服務不好使用。他建議,服務應多發展社區與偏遠地區。
周月清表示,家庭照顧者也是服務對象,而不是服務資源,包括他是否有替代能力、需求等。以國外來看,瑞典、荷蘭都將照顧者的需求納入法案,英國則針對心智障礙者有單獨的白皮書,加拿大在二○○四年七月成立「家庭與照顧者國家部長」,顯見他們對照顧者的重視,國外的做法,國內皆可參考與效法。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組長張文嬿表示,該基金會在雙老化家庭工作中,發現雙老化家庭極需要錢與人;家長想把小孩托付出去,也想把金錢托付出去,但卻常看到「人財兩失」的個案!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照顧重點是「人」,包括心智障礙成人及其家屬;服務重點則在於「提供符合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屬需求的服務。」
張文嬿說,在基金會眾多服務對象中,有許多心智障礙者會自己理財、自己開會決定事情,共同過節日,共同到戶外參與休閒活動等,透過工作人員的訓練,他們也可以學會自我照顧。
除了父母,其實他們需要「夥伴關係」,透過專業工作者的幫忙,夥伴關係可以陪伴他們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