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印度大師巴觀說過一個寓言故事,提到有個男人去敲心愛女人的門。
女人問:「你是誰呀?」
「Me(我)!」男人回答。
這時,女人說:「那──這裡太擠了,你走開吧!」
不得其解的男人失望地離去,同時到處請教有智慧的高人。
尋尋覓覓了十二年之久,終於男人弄懂了答案,他再度來敲心愛女人的門,並且問:「我可以進來了嗎?」
「你是誰呀?」女人出聲詢問。
「You(你)!」這一次,男人給了不同的答案。
剎那間,心愛的女人打開了門,歡迎男人進到她的屋內,也進到她的生命裡。
若從「真愛」的角度來探討,人可以不要有太多的Me,才能活進對方的You裡,彼此感同身受,相親相愛。
若從親子關係來理解,為人父母也可以練習減少過多的Me,才能走進子女的內心世界,共同成長。
若從一般的人際關係而言,婆媳、同事、客戶……人跟人之間,所有的You和Me之間,一樣需要經歷由Me轉成You的途徑,才能豁然開朗,走進彼此。
誰來懂我?
曾經有位獨居一室的男性粉絲,有一天他call in進來,提及半個多月來未出家門一步,也不知道該找誰。聽到這種令人揪心的事,我本想衝過去探望,卻被電台主持人阻止,因為這種事多如牛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協助得完;後來是請社會局派員訪視,同時由社工員定期關照。
有位婆婆級的女士則是在電話中問我:「為什麼媳婦煮飯給她兩個小孩子吃,卻不肯多擺一雙碗筷給我?」敘述中並逐漸出現啜泣的聲音。我們素昧平生,她卻願意對我這個陌生人敞開心胸,而我──一個經常聆聽各式各樣困擾的人,就是靜靜地聽她訴說,同時順順地引導。掛下電話前,她說:「好多了。」
都市也好,鄉村也好,到處都有寂寞的人,他們多麼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然而,在日月輪替更迭的過程中,他們多數被擠到角落,獨來獨往地啃嚙著不可知的未來。沒有人走進他們的You,他們的Me也困住了自己。
一杯水的爭執
而朝夕相處的人,儘管時有互動,但若欠缺了You的理解,照樣可能變成兩個各自孤單的Me。
有一天,我和另一半Show出席晚宴,在這樣重要的場合,大家都是盛裝而來,歡天喜地;就座後,Show坐我左手邊,一位女性粉絲坐在我的右手邊。
尚未上菜前,我向服務的小姐要了杯白開水,不料Show瞪大了眼睛,變臉地說:「妳不怕人家吐口水。」一時未能會意的我愣住了,要一杯白開水不就是很自然的請託,為何惹惱了Show?
回到家後,終於兩人可以好好對話。Show表示:「公開場合,不要麻煩服務生,萬一碰到嫌麻煩的人,有時會把口水吐到杯子裡。」聽到這裡,我啼笑皆非。我單純地只因為口渴需要喝白開水而已,沒想過那麼多。
早上十點多,Show睡飽了,見到我,他竟然彎腰行個大禮,並且大聲地說:「老婆,對不起,我錯了。」終於,一個鐵齒慣了的男人願意拿掉他的Me,走進老婆的You裡。
我承認,我們曾經是一對刺蝟夫妻,彼此取暖卻又互相戳傷,這種深刻的孤寂感,絕不亞於獨居的邊緣人啊!如今,各退一步,我們正努力活進對方的You。成長不怕慢,只怕沒有契機去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