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八百餘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範圍包山包海,大而無當,涵蓋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大項目。
如此龐雜的包裹性政策,實有必要讓社會公眾了解與評估利弊得失興革損益,林內閣難道不需要多花些時間從事評估可行性,並與社會公眾溝通?至少應花一年以上的時間,從事政府和公眾議程深入討論的重大公共政策議題,如今卻只見林內閣端上台面,昨天由立法院強渡關山,草率敷衍來自在野黨與媒體質疑,壓縮公民理性審視判斷空間,甚至成為地方百里侯各顯神通,搶錢大戰。
普通人買房買車,尚且要花上數月甚至數年評估,如今政府大手筆甚至舉債花錢,難道不需要經過立法院和社會公眾的充分討論?立法院象徵性地辦六場公聽會,就能夠深入檢視評估嗎?
政府的政策行銷說帖應基於全民立場,將正反兩造論據納入,並和其他政策選擇方案比較,不能對風險和成本避重就輕、以報喜不報憂流於草率浮誇的政策行銷說帖應卯,甚至企圖搪塞公眾和媒體、在野黨。
前瞻基礎建設計的官方說帖,篇幅三百多頁,平均一頁說帖二十四億元,乍看洋洋灑灑、綱舉目張。但若深入仔細檢視數十項子計畫內容,諸項子計畫方案說明內容篇幅,平均僅一兩頁草草交代,行銷論據採用的模型或是數據基礎付之闕如。現在要預測或評論這一包裹性政策方案的成敗,為時尚早。但從決策過程觀之,顯然是個粗放不及格的政策行銷說帖。
亨樹(台北市/前 任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