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漫步大道 尋一抹城市風景 上

文/曾依璇、曹宇帆、黃兆平、戴雅真 |2017.04.16
1489觀看次
字級
香榭麗舍大道全長約一點九公里,寬七十公尺,是巴黎最氣派的道路。圖/曾依璇
麥迪遜大道是許多知名品牌的旗艦店所在地。圖/黃兆平
鄰近麥迪遜大道,樓高22層的三角型「熨斗大廈」是紐約首推的知名「怪建築」之一,無人不知。圖/黃兆平

文/曾依璇、曹宇帆、黃兆平、戴雅真

巴黎

置身香榭麗舍大道 擁抱法式浪漫情調

香榭麗舍大道全長約一點九公里,寬七十公尺,是巴黎最氣派的道路,連接凱旋門與協和廣場,不僅是觀光客必經之地、每年國慶日的遊行幹道,也是環法自由車賽的最後衝刺點。

「香榭麗舍」的中文譯名用字典雅,其實法語原意來自希臘神話中英雄、詩人與善良的人們死後安詳度日之處,也可解釋為樂土。

在十七世紀之前,這裡還是一片潮濕泥濘的土地,沒人願意前來,直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才整理成一條大道的雛形。

但當時巴黎的市中心範圍很小,這條大道尚未畫入市區內,這裡只有一些小酒館,會在此流連的多是性工作者和不太安分的人物,入夜後,一般居民都不太願意經過。

直到十八世紀末,人們才對香榭大道漸漸改觀,高雅的咖啡館和餐廳也陸續開張;到了一八五五年的世界博覽會,香榭大道兩側已有許多氣派建物和旅館,現在更是奢侈品牌、高級餐廳和跨國企業旗艦店的必爭之地。

根據《費加洛報》(Le Figaro)報導,二○一六年香榭大道雙號一側店面,每平方公尺年租金高達二萬一千歐元(約新台幣七十萬元),單號這側的人潮雖不若雙號那麼多,也要一萬二千歐元(約新台幣四十萬元)。

租金雖是天價,但對商人來說,能在香榭大道上擁有一個店面,還是頗具象徵意義,況且大道每年迎來約一億人次的人潮,其中三分之一是觀光客,消費商機也很可觀。

在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的無車政策下,現在的香榭大道,每月第一個周日只開放給行人、單車、滑板或滑輪;自二○一六年六月起,還提供免費無線網路,整條香榭大道都可連線。

紐約

走在麥迪遜大道

以名流視角玩轉時尚

談到紐約街道,「第五大道」匯集全球時尚及精品百貨,讓有錢者銷魂,沒錢人乾過癮,而位在第五大道上的川普大樓更因有「政治狂人」之稱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聲名更響。

「華爾街」主宰了全球金融,奠定紐約經濟地位;「第七大道」承載了紐約的設計與時尚,又被稱為時尚大道;另有隱藏鬧區中的「列星頓大道」;還有劇院聚集的「百老匯大道」;貫穿曼哈頓中城東西向的世界走廊「四十二街」;當然美五百大企業、律師事務所及高級住宅雲集的「公園大道」更有數不完的故事。

其中,介於第五大道和公園大道之間的「麥迪遜大道」是曼哈頓略靠近東邊的一條南北向大道,南起麥迪遜廣場,北到麥迪遜大道橋。「麥迪遜」取自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士.麥迪遜。

麥迪遜大道起初並不屬於「一八一一年紐約市規畫」(Commissioners' Plan of 一八一一)的街道一部分。一八三六年,在律師和地產商努力下,終於在第五大道及公園大道間開闢這條大道。

一九二○年代起,不少廣告商、歐美時尚設計師、精品店、名貴沙龍、高級餐廳等逐漸群聚在麥迪遜大道上,其中第五十七街到第七十二街之間,更是全球知名品牌的旗艦店所在地,讓它成為都市叢林裡的貴婦,略帶神祕高貴,與第五大道、公園大道同列紐約繁榮豪華時尚象徵。

麥迪遜大道因一九二○年代經濟起飛、廣告商林立,早已與美國廣告業代名詞畫上等號。隨著城市發展演變,雖然不少廣告代理商漸往曼哈頓西邊或往南移,迄今Strawberry Frog、TBWA Worldwide及Doyle Dane Bernbach等知名廣告公司依舊屹立在麥迪遜大道上,傳承廣告街稱號。

麥迪遜大道上有多家五星級飯店及上百家藝廊,享譽全球的大都會博物館布勞耶分館去年在此開幕,讓麥迪遜大道更像是紐約現代美學的代表。大道南邊的麥迪遜廣場公園是曼哈頓中城知名小公園,每天都有不少觀光客前來一遊。

鄰近不遠,樓高二十二層的三角型「熨斗大廈」是紐約首推的「怪建築」之一,無人不知;大都會保險大樓(Metlife Tower)也是知名地標之一。

而圍繞在諸多歷史建物中,二○○九年才新建成的玻璃帷幕摩登住宅大樓One Madison Park,共有五十一層樓、高一百八十八公尺,相當醒目,新舊建築物並列,不僅不突兀,還讓人感受紐約城市風格的獨特性。

當然談及麥迪遜大道,許多人會想到不位在麥迪遜大道上的「麥迪遜花園廣場」。它目前是美國職籃紐約尼克隊及北美冰球聯盟紐約遊騎兵隊的主場館,裡面還有演唱廳、劇院等設施,更是交通樞紐賓州車站所在地。

麥迪遜大道貫穿曼哈頓東邊中城到上城,走在路上,自然會有高尚的莫名感覺。它不是紐約最知名的大道,沒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建築物,也從來不是紐約的代表符號,但卻是曼哈頓令人著迷的一條美麗大街!

倫敦

白金漢宮林蔭路 英國皇家迎賓紅毯大道

英國倫敦林蔭路(The Mall)連接白金漢宮,到東面的水師提督門(Admiralty Arch)和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全長約零點九十三公里,路面漆成紅色,營造出通往白金漢宮的巨大紅地毯感覺。

林蔭路西南端,樹立著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Victoria Memorial)。紀念碑建於一九一一年,但直到一九二四年才完工。紀念碑底部四面各有不同雕像,維多利亞女王的坐像,面對著林蔭路;另一頭面對白金漢宮的,是代表母愛的雕像;代表正義和真理的天使雕像分別面向西北方和東南方。紀念碑頂端是鍍金的勝利女神像,手持勝利的桂冠。

紀念碑基座四角各有一組人獅銅像,分別代表和平、進步、農業以及製造。整體裝飾為航海主題,象徵大英帝國的航海強權。

林蔭路的南面是聖詹姆士公園(St. James's Park),北面是綠園(Green Park)和聖詹姆士宮(St. James's Palace),東面是皇家騎兵營閱兵場(Horse Guards Parade),每年祝賀女王壽辰的皇家閱兵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林蔭路在二十世紀初才演變成舉行重大儀式的道路,當時各國首都都有這類道路,像是柏林、墨西哥市、奧斯陸、巴黎、聖彼得堡、維也納和華府。白金漢宮因此重整門面,並樹立了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每當外國元首來英國進行「國是」訪問時,會乘坐皇家馬車穿越林蔭路前往白金漢宮覲見女王,林蔭路兩旁會掛著英國以及到訪國家元首所屬國的國旗。

二○○二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慶祝登基五十周年時,有超過一百萬人湧入林蔭路觀看典禮,一睹皇室成員風采。二○一一年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大婚,以及二○一二年慶祝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時,同樣萬人空巷。

每年舉辦的倫敦馬拉松,終點就設在林蔭路。雖然林蔭路平日可以行車,但在星期天、國定假期和舉行重大儀式的日子則是禁止行車。

洛杉磯

好萊塢星光大道 熠熠生輝的影視殿堂

洛杉磯市區內的好萊塢星光大道,是沿著好萊塢大道與藤街拓展的人行道,因布滿好萊塢商會表彰傑出演藝人員的星形獎章而得名。

星光大道的闢建可回溯自一九五八年,當時洛杉磯市政府為提升好萊塢整體形象,僱用南加州藝術家威斯穆勒(Oliver Weismuller)設計巨星薈萃的人行步道。

能在星光大道留星留名的名流,必須在五個領域有傑出貢獻,分別是對電影業有貢獻,可獲得攝影機圖像的星光;對電視產業有貢獻,可獲得電視機圖像的星光。對樂壇、廣播及戲劇有所貢獻,則可分別獲得留聲機唱片、廣播麥克風及悲喜劇面具圖像的星光。

大道落成之初,不少名流因在諸多領域的貢獻,獲頒好幾顆星形獎章,金奧崔(Orvon Gene Autry)就是星光大道的五星得主,不過,近年來已不再有一人獨得多星的殊榮。

一九七八年,這條表彰傑出演藝人員的人行步道,獲選文化歷史地標。

截至目前為止,星光大道的星星已超過二千六百顆。不過,難免還是有遺珠之憾。去年底因心臟病辭世的女演員嘉莉費雪(Carrie Fisher),因飾演電影《星際大戰》莉亞公主走紅,然而粉絲發現,大道沒有一顆屬於她的星星。

原來,要名留星光大道,必須經過好萊塢商會監管的委員會核准,同時名人得提出申請,並付三萬美元(約新台幣九十餘萬元)。於是,洛杉磯觀光景點當局允許粉絲們在大道上臨時鑲嵌一顆星星,紀念「原力」永遠與嘉莉費雪同在。

星光大道令遊客駐足忘返,不只因綿延好幾個街區的上千星光,路旁的中國戲院(TCL Chinese Theatre)與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也是遊客如織的知名地標。

中國戲院於一九二七年啟用,戲院的緣起是被譽為「好萊塢先生」的格勞曼(Sid Grauman)投資經營多家劇院,但他總覺得這些劇院難與自己的名氣和財力匹配,便找來其他有意者共同打造具有宮殿與宮廷式氣派的建築,中國戲院於是落成。

中國戲院正門前的廣場,也是好萊塢大明星留下手足拓印的地方,包括國際巨星成龍、知名香港武打男星甄子丹等,都是在此留名的華裔之光。

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曾在這座外觀富麗堂皇的戲院舉行,而自二○○二年後至今,這項影壇盛會轉由隔壁的杜比劇院舉辦。

杜比劇院可容納三千四百名觀眾,舞台寬一百二十呎、深七十五呎,號稱全美最大,劇院入口的柱裝飾,展示一九二八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的大名,也預留空位給未來的得獎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