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即將上路,未經轉診直赴大醫院看病將變貴,雖然健保署提出轉診優免配套,經轉診首次掛號後一個月內可享四次部分負擔優免,但癌症追蹤、孕婦就醫等,並非基層診所可以處理,而須直奔大醫院,使得「以價制量」的分級醫療制度,遭民團質疑。
健保署部分負擔新制本周六(十五日)上路,若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就醫,部分負擔由三百六十元調升至四百二十元,如透過書面或電子轉診者,部分負擔則由現行兩百一十元降至一百七十元,兩者費用相差二百五十元;健保署並規畫一張轉診單有效期限三個月,轉診後首次至大醫院掛號成功,一個月內最多可享四次部分負擔優免。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看病幾次可以痊癒,不是病人能夠決定的,若採轉診優免制度,應是療程結束前都有優免,而不是限定一個月內最多四次。此外,許多病人並非不願意在基層看診,而是基層恐無相關設備可協助,使得病人無從選擇,例如癌症追蹤、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等,基層診所恐無力承接多樣化病人,使大醫院依舊人滿為患,這是制度問題,並非「以價制量」可解決大醫院人潮。
健保署醫管組組長龐一鳴表示,推動分級醫療就是讓病人不再有「大醫院比較好」的迷思,基層診所一樣具有專業,例如癌症患者的重大傷病卡到期,若需追蹤可去診所,孕婦在產檢之外的看病也是同樣道理,透過調漲部分負擔,讓民眾養成先去診所看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