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與藥害救濟基金會合作,昨首度公布「藥物過敏症狀認知調查」,發現民眾認知藥物過敏症狀前三名分別是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此外,眼睛、嘴唇紅腫也占一定比率;但嘔吐、腹瀉等症狀較被忽略,且有高達七成民眾,認為藥物過敏是「服藥後立即發生」。醫師表示,調查凸顯民眾對藥物過敏「認知不足」,並存有許多錯誤觀念。
藥害救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雯表示,為使藥害能被早期診斷治療,近年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推動民眾認識藥物過敏「六大前兆」症狀疹、破、痛、紅、腫、燒,期能有效預防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同時,委託藥害救濟基金會進行民調,結果顯示,近八成民眾知道皮膚紅疹可能是藥物過敏前兆症狀,但對於黏膜症狀的認知仍有不足。
調查為今年二月採電訪方式,訪問年齡十八歲以上共一千零七十二人,發現認知藥物過敏症狀前三名比率,分別是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占七成八;此外,眼睛、嘴唇紅腫占五成九;另有五成四受訪者,認為眼睛紅腫及灼熱感也可能是藥物過敏。但對於嘔吐、腹瀉等症狀為藥物過敏的認知,卻低於百分之五,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陳文雯說,調查顯示高達七成民眾認為藥物過敏為服藥後立即發生,約一成比率認為是「視體質而定」,可能在用藥後二到三天,或是二至三個月內發生,而「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比率竟達一成九。她提醒,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藥物過敏,部分過敏會在二十四小時內發生,但部分過敏,則會延遲至吃藥後兩三個月後才出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林瑞宜提醒,吃藥後應隨時注意身體變化,而慢性病患者切忌自行停藥、換藥,避免藥物過敏症狀加劇,或造成原有疾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