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問題

 |2017.03.23
500觀看次
字級
過去很多人以為,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是消極厭世,其實這是大大誤解了學佛的本義。佛陀當初所以出家修道,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惱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

過去很多人以為,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是消極厭世,其實這是大大誤解了學佛的本義。佛陀當初所以出家修道,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惱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

在佛陀住世的印度社會裡,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種姓的嚴格劃分。在這種種姓制度下,形成嚴重的種族歧視,彼此既不可相互通婚,也不可享受同等權利,而且貴賤懸殊很大。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裡,他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向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展開革命。

佛陀革命的對象,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沒有究竟真理的神權宗教,三是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在世間上,一般的革命家雖然標榜著為民的口號,但人民並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為他們革命是源於瞋恨敵人,所以使用的革命手段都很殘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於慈悲心腸的激發,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護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佛教強調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的,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佛教的僧團裡,「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不但為當時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更是今日破除種族歧視之平等制度的落實。

在今日人間佛教的理想世界裡,大家同為地球人,彼此應該不分種族,共同為人類幸福而努力。所以,未來在佛光普照下,人間淨土的第一個特色,就是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階級鬥爭,真正徹底實現「眾生平等」的真理。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