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打算斥資一千二百八十萬元拍攝「國軍形象連續劇」,但是朝野立委多半質疑,認為此舉無助於提振國軍形象,區區一千二百八十萬元,也很難拍出好電視劇。
如果認為真的有助國軍形象與吸引年輕人加入國防行列,不應該草率推出,應該謀定而後動。
首先是劇本問題,既然由國防部主導,就應該有別於之前的軍教電影與軍教連續劇。當年在國共對峙時代,所謂的軍教片如《梅花》、《英烈千秋》等透過戲劇的影響力,集歷史與民族情感,轉化為「愛國電影」。
只是解嚴後的兩岸氣氛轉變,有關軍中的電影變成詼諧的劇情,所擔綱的演員轉為較為活潑的諧星或較為嚴肅的小生,或嘻笑怒罵把軍中生活趣味化,或透過軍中班長有帶兵嚴肅一面,也有充滿人情味一面,多少還能反映軍中紀律生活。
因為劇情與取角,之前的「愛國電影」讓古早年代的觀眾眾口鑠金。所以國防部如果真要讓台灣民眾願意接受「國軍形象連續劇」,所謂「慢工出細活」,請透過甄選最適合的劇本,以及透過票選的優質男女主角,所以國防部不必急著趕在四月中開拍,九月播出。
至於經費在一千二百八十萬元內,坦白說是太寒酸了,既然要肩負國軍形象,花一億元都值得投資。一部由國防部親自主導「國軍形象連續劇」,因為責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國防部應該聽聽各界的意見,讓藝文界、媒體、軍方代表集思廣益,釐訂練續劇的主軸,並在戲劇中如何讓每一位軍官、士兵,都能確實正面表達軍隊的形象,讓每一集橋段,都能吸引年輕人注目與嚮往軍中生活、肯定軍人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不流於說教的劇情演出,每一集都是經典。
凌雲(新北市/退休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