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院每學期總是會安排一場演講比賽,讓同學們體驗上台的感覺。這是一段讓人心跳急速不規律、寒天汗流浹背、夏天手腳發冷的緊張時刻。圖/智愚
文/智愚
佛學院每學期總是會安排一場演講比賽,讓同學們體驗上台的感覺。這是一段讓人心跳急速不規律、寒天汗流浹背、夏天手腳發冷的緊張時刻。
有一名同學的演講比賽題目〈認識自己〉。他一上台:「各位在座同學,你們認識自己嗎?認識自己的請舉手……十秒已過,來不及舉手或剛才想舉手而沒有舉手的同學,因我僅有五分鐘,來不及給大家多一點時間思考,現在也不用舉手了。
大家好像不是很認識自己,但是說不認識,在請問您怎麼稱呼時,每一位都可以回答出來。所以,諸位同學,原來我們還是『認得』自己,但不是『認識』自己。
出坡作務中,總是有理念不同的人。這是那位同學做的,這個地方是我的……這個時候的『我』出現了。我覺得『我』受了委屈、『我』認為……『我』為何要忍耐……為什麼佛門待久了養大了『我』呢?我們不是常講要『無我』嗎?
原來是不認識自己,只是一味看別人,看著他人成功失敗、看他人的優缺點,拿著放大鏡放大他人的點點滴滴,卻沒有自我省思,不會或不懂的事,其實是我們多生累劫沒有薰陶……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舉一反三,十件事當一件事做。能力有限的人,簡單當複雜做,一件事當十件事去思惟。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將『我』一直放大,只會在太陽底下見到自己的缺失和黑影。
為什麼說『好』時,姆指會伸出好來表示,而四根手指頭便會自動握緊配合,因為自知上場的不是自己;問路時,換食指上場,指出地方的方位,姆指便彎曲握拳,因為謙卑認知現在舞台不是輪到自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如果能認知以退為進的道理,就是每天在增長福慧,修道便不會一直增長自『我』了。」
「我」到底是誰?誰是「我」呢?參!參!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