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物】杜甫詩歌的藝術性

 |2004.05.20
235觀看次
字級

◎蕭滌非

再談第三個問題——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

杜甫的抒情詩,數量最多,先說明杜甫抒情詩的兩個本質特徵:

第一是真實:杜甫的抒情詩全是從真情實感中、從肺腑中流露出來,他自己說:「情在強詩篇」(〈哭韋大夫之晉〉),又說「有情且賦詩」(〈四松〉),「篋中有舊筆,情至時復援」(〈客居〉),可見他的抒情詩、敘事詩也一樣,都是在一種不吐不快的情況下寫出來。黃生說:「他人無所不假,杜公無所不真耳。人假,故其詩亦假;人真,故其詩亦真。」(〈杜詩說〉)說他人無所不假,誠不免過分,說杜甫無所不真,則是事實。所以前人說讀杜詩只見性情,不見文字。

第二是重大:杜甫抒情詩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的感情不但真實,而且是重大,也就是他的感情是有分量、有巨大內容的,是和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比如〈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為什麼千古傳誦,就是由於這些詩的感情,不只是真實、重大、深厚的,具有高度的愛國激情。不用說,這種重大的感情又是和思想分不開,這是杜甫抒情詩所以能取得高度藝術成就的兩個重要因素。

關於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目前還很少有人作專門探討,這裡只就個人膚淺的體會提出以下幾點:

一、具體形象:抒情易流於抽象,但杜甫的抒情詩卻寫得很具體。在敘事詩中他刻畫了人物內心世界,在抒情詩中他則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自我解剖。他彷彿要向讀者交出他的心一樣。例如〈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特別是頭一段,把內心矛盾寫得那樣曲折、細緻、具體,因而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不必空言痛苦,而痛苦自在其中。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首七律好像很抽象,其實非常具體、形象,非常生動。用「涕淚滿衣裳」寫最初的喜極而悲,用「漫卷詩書」這一小動作來寫大喜欲。下面四句雖然都是寫一種幻想,但幻想中仍有豐富的形象性,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如果利用電影,是可以把這一些詩句拍成美妙的鏡頭。

同樣,像大家所熟悉的那首〈月夜〉,看來好像也很抽象,其實很具體、深刻。因為描繪出了自己的思想活動,相思之深也就可見。

杜甫有一首〈悶〉詩,其中有兩句:「卷帘惟白水,隱幾亦青山。」不言悶,而悶自在其中。這種例子是相當多的。從抒情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杜甫各種不同的自我寫照。

二、景情交融:這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融景入情,景和情同時出現在詩句中,交織在一起,例如〈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四句上景下情,一闊一狹,似極不相稱,其實是有著內部的聯繫。因為境界的空闊,往往能逗引或加強人們飄零孤獨的身世之感。又如〈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和鳥都是景物,現在把它們融入情中,便增加了感情的深度,從而也加強了感染力。花本來是悅目的,現在卻勾引人落淚;鳥本來是悅耳的,現在卻反而使人驚心,那麼悲痛之深也就可知了。如果只是抽象的說感時流淚、恨別驚心,便不深刻,也顯得枯燥。

另一種是寄情於景,只見景,不見情,情在景中,景中含情。例如〈登高〉那首七律的頭四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其中便充滿著一種悲秋、作客、漂泊潦倒的感情。〈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即景寓情,不說明懷念而懷念之深自見。又如那首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純係寫景,其實也是抒情,有一種輕鬆愉快之感。「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顯然包含著詩人悲壯感情和跳動的心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也包含詩人的偉大抱負、雄心壯志。杜甫還往往通過景物來暗示時局和對時局的憂慮,如〈登慈恩寺塔〉。(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