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去年改革國文課程,把研讀古文改成「議題導向」的寫作訓練,有教師帶領學生書寫台灣沒落產業,有老師要學生寫公益募資文案,希望學生建立思辨、論述能力,並培養社會關懷。台師大校長張國恩期許國文課可以從「不得不修」變成「搶修」的課程。
「三成新生的國文有十四級分,十級分以下不到百分之五,國文已達相當水準。」台師大共同教學中心主任徐國能指出,大一國文是必修科,但課程多以研讀古今文選為主,容易讓大一國文淪為「高四國文」,且許多理工科學生也常反應:「為何要再念古文?」也因此課堂上不乏老師在台上說得口沫橫飛,台下學生低頭滑手機。
「許多鄉民的言論,缺乏理性和思辨,而台師大學生將來多為人師表,更需要培養思考與表達能力」,徐國能強調,新型態國文課鼓勵學生觀察、關懷社會,自己找議題、資料,然後和老師討論思辨,最後則要以文字和口語表達。
上學期有五十二班是採新型國文課程,老師徐敏媛帶學生觀察分析挽面、打鐵、青草店、鑄字行等即將消失的產業困境及突破之道;鄭雅之則讓學生模擬撰寫募資平台企畫,也有理工科學生找環保、拼裝車等科技產業議題,不僅連結性提高,也會感受到國文應用與生活、未來就業能力息息相關,進而增進學習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