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原住民血統的戚雅筑,深受魯凱族部落的經濟模式、石版屋吸引,已定居部落三年,正努力學魯凱族語,還協助修復石版屋,希望記錄更多原民文化。圖/林良齊
【本報屏東訊】「我大三第一次到部落時,就愛上這兒了!」二十八歲的戚雅筑說,她大學時與登山社員一同到屏東縣霧台鄉舊好茶部落,被魯凱族特色建築石版屋吸引,決定畢業後到部落研究石版屋;現在,她已在部落定居三年,附近原鄉學校還會邀請她講解石版屋構造。沒有原住民血統的她,要把原民文化傳承下去。
一針一線繡著部落圖騰、鉤出魯凱族網袋,來自新竹的戚雅筑並無原住民血統,但在部落耆老指導之下,她學會許多魯凱族的技術、文化與知識。
部落老人家很會蓋石版屋,卻不一定會解釋石版屋構造、冬暖夏涼的原因;近來原鄉的國小推行民族課程,邀戚雅筑擔任石版屋講師,「台下小朋友、一旁觀課的老師都是原住民,卻由一個漢人來說明」,她坦承「心情很緊張」。
戚雅筑就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時,曾到建築事務所實習,她自問:「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她參加登山社,來到保留許多石版屋的舊好茶部落,深受部落居民的扶老助幼、「老老照護」生活模式吸引。
戚雅筑向家人提出要搬到山上住,但母親擔憂、反對,她花了兩年與家人溝通。她畢業那年獲得建築公司的獎項,毅然拿了獎金到部落生活,沒想到第一年存摺就歸零。
但她說,「真的很有收穫」,第一年走遍部落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哪棵樹、哪座山頭都去過了」,也學習下田種小米、芋頭;但她想著,在讓更多人認識魯凱族之前,不能因經濟困難就回家。
她開始接工作,包括彩繪社區、協助鋪道路,還曾夜晚騎機車行經公墓旁沒路燈的山路,到另一個部落教課,「現在想來都覺得自己好大膽!」最近她也與友人開設部落雜工,提供在地藝術家販售管道。
戚雅筑說,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都是部落老人家透過他們僅會的國語敘述;她正積極學魯凱族語,希望記錄下更多老人家的記憶,學會更多原民的技術、文化,再將如此優美的部落文化傳播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