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冠群,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為落實國機國造,推動新一代戰機研製計畫,亦將推動先進軍用噴射引擎研發案,代號「織女星計畫」,將編入下一年度預算執行,將分初期、中期兩階段,初期階段預計耗時六至八年,中期約十年以上。
對政府扶植本土國防科技產業體系,與自主研製武器系統,我們樂見其成。
引擎猶如人的心臟,不僅產生飛機的速度與昇力,使飛機的液壓、環控、電力傳輸等次系統正常運作,驅動飛機的控制面、起落架之致動器。
引擎零附件生產少量多樣,製造精度高公差要求嚴苛,研發生產過程涉及人力、物力、財力、專業知識技術與時間等資源整合,沉澱成本與市場進入門檻高,產品間市場區隔鮮明,供需關係傾向寡占市場,研發測試時程漫長項目繁瑣,更面對難以預知的市場需求變化,乃至國內或國際政治經濟變故,凡此皆成為影響軍民用機研發時程,乃至研發案成敗主要變數。
高科技武器系統總成或其關鍵次系統研發生產能量,需要藉由個案長期累積,更不表示所有次系統或零組件,都須自力研製,就是美國也做不到,況且中科院缺乏自主研製軍規噴射引擎的經驗,關鍵技術亦未完全掌握,若說中科院在十年內能推出先進軍規噴射引擎,恐怕太過樂觀。
就算研發量產,可能還要面對量少只供自用無法外銷、性能指標與應用科技水準並非先進、單位成本居高不下等隱憂。
國軍人力轉型改行募兵制,更壓縮國防預算軍事投資成長空間,況且國防部還要推動空軍高教機國造與潛艦國造,國防預算編製形成各軍種間的搶錢大戰。國防部宜釐清政策優先順序量力而為,使有限資源人力能發揮最大效益。
投入噴射引擎研發案,必須視為重大公共建設投資,審慎檢視可行性與既有資源限制循序漸進,切莫妄圖多快好省,立竿見影急於求成,政府相關部會主事者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期許,不宜淪為炮製速成政績急就章。
文進勇(台北市/航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