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既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如何才能坦然面對「人生之最後」?尤其當自己至親的家人病危時,應該如何沉著面對呢?
人生之最後,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節哀順變」。但是家中一旦有個親人往生,整個家族還是會籠罩在一片哀傷、悲戚的氣氛中。尤其愈是親密、感情愈好的親人往生,愈會感受到「愛別離」之苦。
經典中有一段記載:波斯匿王在祖母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1.有生就會老。
2.病了就容顏枯槁。
3.死後神識會離體。
4.死後就要永別親人。
世間凡事都靠因緣而存在,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時,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死,雖然是令人感傷的事,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病了要死,死並不可怕,反而是病時的痛苦、病時的掛念、病時的煩惱,都比病還要可怕。所以當一個人生病時,醫藥固然可以減少病痛,但如果世緣已了,兒女其實也不必在他垂死的生命中,再透過醫療儀器給予勉強的搶救。因為人生在世,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
佛門對於「死」,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
1.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作懺消罪。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2.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3.往生後七七日內,乃至出殯送葬,家屬可為亡者誦大乘經典,增添功德以為往生資糧。
人生重要的是,要珍惜每一期的生命,要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歷史、留下功德。而家屬在緬懷親人之餘,應將他的懿德嘉行承續下去,把他的慈悲遺愛人間,這才是對家人真正的懷念。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