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日公布最新研究,該期報告指出近5年的全球武器交易量創新高,和2007-2011年期間相比,2012-16的武器交易量增長了8.4%,這同時也是1990年冷戰結束後的新高。該研究以前一期2007-2011的數字,和2012-2016的近5年做對比。
從2007年起,全球武器交易量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交易量大增主要是受到中東和亞洲的國家需求所致,而在歐洲、美洲和非洲交易量則是呈現下滑。在武器出口排名,最大的是美國,依序分別為俄羅斯、中國、法國和德國,這前5名占了全球武器出口總量74%。
中東:武器進口量幾乎倍增
中東地區武器進口對象以美國為最大宗,近5年和前期相比,交易量增長86%,中東地區的武器進口數占全球在2012-16間的29%。其中世界第二大的武器進口國為沙烏地阿拉伯,和前期相比,沙烏地阿拉伯近5年武器進口成長了212%,卡達成長了245%。中東其他國家雖然成長率沒像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那麼高,但中東區域的大部分國家進口武器都持呈現成長的狀態。SIPRI的資深研究員溫茲曼(Pieter Wezeman)表示:「過去5年,中東的國家們紛紛向美國和歐洲購買先進軍事裝備,雖然油價現仍處在低點,這些產油輸出國家仍大量購買武器,以武力化解區域間的衝突和張力。」
亞洲:印度為全球武器最大進口國
除了中東,亞洲國家的區域衝突也讓當地的交易量大增。亞洲近5年在全球武器進口總數占了43%,其中印度是最大的進口國,占了全球的13%。印度近五年和前期相比成長了43%,比它的對手中國和巴基斯坦來得多。東南亞2014年面對南海主權問題,該區也有6.2%的成長,其中越南成長了202%最為驚人,在前一期排行還只是第29名,近五年躍升至全球第10。研究員溫茲曼表示:「中國漸漸有能力自製武器取代進口需求,但印度仍十分依賴進口,在沒有區域軍武管制的機制下,亞洲國家繼續擴張各自的軍火庫。」
美國:武器出口占全世界3分之1
身為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國的美國,近5年武器出口成長了21%。美國武器輸出全球超過100個國家,超過一半的輸往中東地區,其中像是先進戰鬥機、精準導彈,和新一代的空中防禦等系統等為大宗,美國引領世界武器發展,其重要性遠超出其他輸出國。
俄羅斯出口也有23%成長,占全球總額23%,主要輸入印度、越南、中國和阿爾及利亞。中國也從3.8%增長到6.8%,成為世界第3大出口國。
伊拉克打擊IS 平民恐遭波及
伊拉克部隊近日不斷朝防禦摩蘇爾(Mosul)西部的聖戰士展開攻勢,力圖重新奪回西摩蘇爾,由於當地有3000多名IS戰士誓言保衛在伊拉克的最後據點,因此可能成為摩蘇爾任務4個月來最嚴酷的一場戰役。
根據英國衛報,聯合國19日表示約有65萬平民被困在西摩蘇爾,這場戰役將讓他們置於「極度風險」之中,不僅燃料和食品供應減少,飲用水和電力也相當缺乏。一名高級官員表示,預計西摩蘇爾戰役規模會和東摩蘇爾相當。不過東部是新城區,人口相對較少;西部屬舊城區,不僅街道狹窄複雜,人口也更為稠密,在巷戰中被伏擊的可能性提高,預料戰況會更為棘手。
上個月伊拉克總理阿巴迪(Haidar al-Abadi)宣布底格里斯河以東的摩蘇爾城大致收復,接下來的目標是拿下西摩蘇爾城。現今空襲行動已炸毀底格里斯河4至5座橋梁,剩下的橋梁僅能靠徒步通過。近幾周只要有人想渡河,IS戰士便會馬上開槍射擊。
阿巴迪周日先調派3萬名伊拉克警察和士兵展開行動,要求部隊在戰役中尊重人權,照顧流離失所的民眾。此外伊拉克軍隊也在西摩蘇爾灑下許多傳單,除要求IS戰士盡快投降,也呼籲民眾和軍隊合作,以利戰事進行。警察部隊發言人表示,「第一階段行動目標先占領摩蘇爾機場南方村莊,再到距機場更近的阿斯巴村(Athba),能夠掌握機場對這場戰爭至關重要。」華盛頓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War)伊拉克分析師安奈格奧斯多斯(Emily Anagnostos)則指出,「IS在這個地區的反抗可能更激烈,使得戰事的難度更高,所以奪回摩蘇爾後最重要的是徹底清除IS的勢力。」
有鑑於東摩蘇爾之戰有21萬7千名難民尋求庇護,食物和水源等援助網絡至關重要,因此西摩蘇爾的難民問題也成為關鍵。聯合國駐伊拉克人道事務協調專員葛蘭迪(Lise Grande)說:「我們正盡一切努力幫助當地民眾,自摩蘇爾行動開始,前線的工作人員已提供緊急用水、食物和必須品給87萬8千人。」估計接下來湧入的難民將安置在城市南部和西南部的三個地點,可容納15萬人的庇護所已準備妥當。援助組織除應付剩下的冬季,也開始為春季進行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