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灣的科技研發方針,都是由學院派的經濟和管理專家所主導,從超導、奈米、兩兆雙星、綠能到生技等課題,不難看出主政者爭霸國際舞台的雄心壯志。
近年來,更有大批學者師法美歐中等大國,倡揚工業4.0戰略,儼然有與群雄一較長短的氣魄。
然而,以台灣的先天資源、經濟規模、內需腹地、政治包袱而言,這類具有當代議題性的內容,未必能有效地轉化成助長國內經濟的效益。以台灣之光的鴻海集團為例,因高度國際化的緣故,也沒有辦法直接提振國內的就業市場。
反觀,像以色列這樣的小國,國土面積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二,其中更有三分之二區域被沙漠所覆蓋,同樣缺乏天然資源,但水資源技術卻獨步全球,同時也造就其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花卉出產國。
更特別的是,以色列不產鑽石,利用進口原石經加工再出口,竟能成為其第二大出口產業,這便是善於無中生有的例證之一。
以色列的地形比台灣狹長,且周圍環伺著具有敵意的阿拉伯諸國,政治局勢與國安問題,比台灣更艱困。人口僅台灣的三分之一,實施全民皆兵制,而其國防軍事工業和網路資訊技術,在國際早已占一席之地。
此外,以色列的創投業相當興盛,新創公司維持上千家以上,其中生技產業從醫材、製藥到醫療資訊化服務,賺進大把外匯。
以色列的國內總產值(GDP),目前大約是台灣的六成多,但換算每人平均GDP卻是台灣的兩倍以上。
主導台灣科技發展方針的學者專家,應該花心思去研究,為何當年以色列的發展政策沒有導入「四大慘業」,為何當前淪為價格割喉戰的產業,也看不到以色列公司的蹤影。找對了方向,台灣才有出路。
吳昌崙(台南市/全訊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