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句話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大師如何看待這句話呢?
說到「吃虧」,大多數的人不喜歡「吃虧」,因為人都喜歡討便宜,我們不妨想想:如果別人的便宜給你討了去,他就非得要吃虧不可,世間上哪有給你永遠占便宜,別人吃虧的事情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那些貪婪無厭,喜歡占便宜的人,其實到頭來真正吃虧的人,必然是自己,像現在社會上被金光黨騙財的人,大都懊悔一時的利欲薰心;反觀一些看起來「吃虧」的人,結果才是真正占了大便宜。
目前社會上有許多人覺得拜神比信佛好,因為拜神可以向神明祈求功名利祿,佛教卻教人要布施喜捨、忍辱負重,這些看起來都是讓自己「吃虧」的事情。其實,凡事皆有因果,布施、忍辱,看起來是別人占便宜了,其實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像我終生都因為「吃虧」而讓我的佛道更上一層樓,因為「吃虧」而使得佛教事業更加興隆發達。所以,在此奉告大眾:「吃虧」不但是修行最討巧的方式,也是做人處世的不二法門。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往事百語(二)》〈學佛要學吃虧〉
二、如何涵養開闊包容的胸襟?
我們的心胸有多寬廣,就能包容多少的事物,所以身體固然是我的,國土、眾生、地球也都是我的,甚至只要我們具足慈心悲願,立意直下承擔,整個宇宙都是我的,然而一旦放下萬緣,就是自己身上的一毫一髮,乃至坐擁三千大千世界恆沙七寶,也都不是我的。所以應該有無量喜捨,普施回向的度量。
過去秦人遺失一把寶劍,不但不懊惱,反而說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這麼一轉念,不但寶劍沒有失去,而且還擁有了全天下,何其樂哉!失去與擁有,包容與喜捨,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惟有將兩面結合起來,我們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們在世間上生活,若能同時具備「什麼都是我的」胸懷,與「什麼都不是我的」雅量,才能如行雲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樣任運而行。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往事百語(四)》〈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