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佛教】 誰啟發了休姆的佛教思維 文/林一平 |2017.02.14 語音朗讀 278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6年10月20日,我在愛丁堡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看到休姆的站立銅像 (圖1a),之後又在愛丁堡的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巧遇休姆的坐姿銅像(圖1b)。 圖/林一平 2016年10月20日,我在愛丁堡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看到休姆的站立銅像 (圖1a),之後又在愛丁堡的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巧遇休姆的坐姿銅像(圖1b)。 圖1a:作者與休姆 圖/林一平 作者畫休姆 圖/林一平 文與圖/林一平 休姆(David Hume;1711-1776)是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2016年10月20日,我在愛丁堡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看到休姆的站立銅像 (圖1a),之後又在愛丁堡的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巧遇休姆的坐姿銅像(圖1b)。休姆的坐姿銅像約9英呎高,他的腳趾被人摸得光亮,據說哲學系的學生以及小朋友摸了可增加智慧。休姆在1776年去世後被埋葬在愛丁堡卡爾頓山丘(Calton Hill)東側的「簡單的羅馬式墓地」,我也曾到過此地一遊。 我曾閱讀休姆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這本書出版時,反應是一片死寂,沒有獲得重視。雖然休姆自稱個性樂觀開朗,仍然深感挫折,使得26歲的他近乎精神錯亂。書中闡述了許多和佛教思想類似的觀點,這可能就是得不到當時西方人認同的原因。 《人性論》提到因果關係,而因果論正是佛教主要思想之一。 休姆說到,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卻並不能觀察到這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由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 休姆的因果說法與佛教不盡相同,但顯然有相當的關聯性。書中還有一些觀點,則和佛教相當契合:「放棄死後的生活前景,你才能欣賞今世的生活(Give up the prospect of life after death, and you will finally really appreciate life before it)」;「放棄了形而上學,你就可以專注於現實的現象(Give up metaphysics, and you can concentrate on physics)」;「放棄你自認珍貴、獨特且不可替代的自我想法,你更能獲得其他人的共鳴 (Give up the idea of your precious, unique, irreplaceable self, and you might actually be more sympathetic to other people)。」 另外,「傾向希望和歡樂是真正的財富;傾向恐懼和悲傷是真正的貧窮(A propensity to hope and joy is real riches; one to fear and sorrow real poverty)。」這句話類似佛陀對勝鬘夫人的開示:「今世隨喜讚歎,來世多財富且福德高貴;今世善妒生怒,來世貧苦卑賤。」休姆的論點,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否接觸過佛教典籍。尤其是近代哲學家和佛教學者,特別注意到休姆的經驗主義與佛教哲學傳統之間的關聯。 《人性論》完成於1738年,而休姆於1734年至1737年間曾前往法國安茹的拉弗萊舍(La Fléehe),經常與該處的耶穌會學生進行哲學討論。年輕的休姆接觸的是西方哲學,如何產生接近佛教的思想方式? 有人認為,休姆的思想是受到德西代里(Ippolito Desideri;1684-1733)的影響,約在1715年,德西代里在耶穌會的一次任務來到了西藏。為了傳教,他必須學習佛教,他因此接觸了宗喀巴(Tsongkhapa)的著作,將之翻譯為義大利文。後來西藏內亂,德西代里於1721年返回歐洲。 他的書有解釋到空、業力、輪迴、冥想,以及無我觀念,對耶穌教來說這是異端學說,是被禁止出版,德西代里的書稿消失於羅馬教廷的檔案室,那又如何能影響休姆呢? 德西代里於1727年來到法國拉弗萊舍訪問,當時的笛卡爾(René Descartes)、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及貝爾(Pierre Bayle)幾位法國名人以及該處的耶穌會學生都曾直接或間接和他接觸。休姆的佛學思想最有可能來自他們當中一位叫多盧(Charles Francois Dolu)的傳教士,他在1687 - 1688年擔任法國駐暹羅副大使,有接觸上座部(Theravada)佛教的第一手經驗。1723年至1740年住在拉弗萊舍,與休姆的訪問期間重疊。而1727年,多盧曾與德西代里談話,應該很容易理解且接受藏傳佛教,尤其是宗喀巴的思想。因此休姆很可能透過多盧聽到德西代里佛教觀點。據此推論,休姆的思想受到宗喀巴的啟發,也是呼之欲出的結論了。 前一篇文章 每一個角度 都 要 美 下一篇文章 【詩】 流浪漢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09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時光重逢】貓咪、海洋、咾咕石─法國畫家佛洛宏‧夏弗耶的望安時光過往,一個你願意回頭去理解的點【王文靜看世界】從恐龍蛋說起──植物為何要演化出水果【閱讀生活】一湖秋色【詩】山水的盛宴【時食有味】一年之茶在於秋 作者其他文章【閃文集】從情書到文學的永恆之花【閃文集】羅蘋的情人【閃文集】黃金杯【閃文集】印刷的奇蹟【閃文集】 貓——披著毛皮的天使【閃文集】 都柏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