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遠的年代,中國有些地區,尤其是在山東,過年才吃的菜,統稱為「年菜」。其中有道素菜,由於備辦麻煩,平時並不製作,必須等到過年,才會大量燒製。北方因為天寒,在做好了以後,放上幾天不壞,人們飽食葷腥,總想換換口味,結果變成寵兒,成為應景雋品,其美妙的滋味,一直難以忘懷。
「素什錦」就是這麼一道大雜燴,後來通行大江南北,各有其特色,也各有其絕活,縱橫交錯下,璀璨又一年。台灣真是個寶島,已集合各省之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光就食材而言,可謂包羅萬有,取其十樣、八樣,全部切得極細,一些講究的人家,再依各料性質,一一分別炒之,都炒到乾而熟,接著混合為一,略加推炒即成。因為挺費功夫,平日無暇製作,只有在過年時,全家整個動員,才有口福一啖。
國人重視口采,過年時更如此,喜歡「事事如意」,即為其中之一。如意這個飾品,素為吉祥象徵,長得最像它的,莫過於黃豆芽,因而「素什錦」中,總少不得此味,一般都會加它,討個吉祥如意。
如果以黃豆芽為主料,亦可當成新年佳餚。早在一甲子前,即在《台灣新生報》撰寫食譜的靜好夫人,後來發行《家常食譜》一書,在首則的「年菜」中,第一個便是「如意菜」。指出:「在黃豆芽中,再加入金針菜、木耳和筍片、青菜心等同煮,新春食此,象徵著一年萬事如意。」此法也是什錦,但比起用炒的,相對來得簡單,符合時下需求,而且隨時可做,方便且圖新鮮。
以寫食譜聞名的,尚有女作家劉枋,她祖籍山東,在北平長大。約半世紀前,以烹飪聞名。所撰的《吃的藝術》裡,有篇「如意菜──黃豆芽」,寫道:「炒黃豆芽,如果考究點,應該先把它放在乾鍋裡,煸淨了所含水分,然後再起油鍋炒之,這樣吃起來又香、又韌,如果加點辣椒同炒,再鹽味重些,是十分下飯的。」顯然吃多了年菜,用它當個過口菜,既能適口充腸,也是不錯良法。
劉枋又說,以黃豆芽拌粉絲,是個絕妙冷盤,過年葷膩過多,以此消積去油,可以振奮味蕾,胃口隨之而開。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品嘗某個「素什錦」,居然沒有黃豆芽,卻稱做「開運年菜」,甚奇!原來「馮記上海小館」的馮老闆,為了能出奇制勝,乃別出心裁,於選材和做法上,稍作些變化,以區隔市場。一經推出後,因五彩繽紛,且味道全面,遂大受歡迎。它用十種素料,成品花團錦簇,堪稱老少咸宜,同時十分討喜,號稱「十全十美」。
這道年菜佳餚,其食材有青江菜、菜心、香菇(可用木耳替代)、筍片、板粟、紅蘿蔔(切菱形塊)、馬鈴薯(先炸至金黃)、白果及處理過的洋菜,佐以醬油、糖、鹽等調味料。除洋菜外,其餘以清水稍加燜煮,再經燴炒勾芡即成。起鍋的「素什錦」,先置於盤中,其中央留個洞,淋上一匙香油,最後擺上洋菜;造型古樸典雅,保持原汁原味,口感錯落協調,象徵吉祥開運,謂之「十全十美」,倒也名副其實。
總之,戲法人人會變,只要發揮創意,便能推陳出新,永遠過個好年,亦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