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林
元宵燈節,各地熱鬧張燈慶賀,其實,大自然存在著很多神奇的動物,不用插電或提燈,就能夠自己發光,其中除了較常見的螢火蟲外,還有不少陸生及水生動物能自行放光,其令人眩目的風采,也成為大自然點綴夜空、深海的美妙景觀。
夜光蟲 海中的藍眼淚
夜光蟲是一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鞭毛綱、腰鞭毛目。牠們在夜間受到海水波動刺激而能發光,因而得名。夜光蟲的身體為圓球形,直徑為一釐米左右,顏色發紅,細胞質密集於球體的一部分,其內有核,其他部分由細胞質放散成粗網狀,在網眼間充滿液體。有兩根鞭毛,一根較大,稱為觸手,另一根較小。
夜光蟲個頭不起眼,繁殖能力卻很強,聚集在一起畫面十分壯觀。有些夜光蟲會發出藍色的螢光,將整個海岸染成一片幽藍,形成「藍眼淚」現象。不過夜光蟲過度繁殖會造成赤潮災害,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螢火蟲 並非整夜放光
全世界約有兩千種螢火蟲,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螢火蟲因體內有一種燐化物,經發光酵素作用,會引起一連串化學反應產生能量,其中約一成多轉為熱能,其餘多變作光能,其光是為冷光。
常見的螢火蟲光色有黃色、紅色及綠色。雄螢腹部有兩節會發光,雌性只有一節會發光。亮燈是耗能活動,螢火蟲不會整晚發亮,一般只維持二至三小時。成蟲壽命一般只有五天至兩星期,這段時間主要任務為交尾繁殖下一代。
發光蟲 僅雌蟲會放光
陸生的發光蟲是一種生活在歐洲的甲蟲,能連續或較長時間發光,是一種螢屬的螢光蟲物種。唯其生物發光器的大小、數目、位置和構造各不相同,發光能力的演化起源亦不同。一般多發淡綠光,豎毛發光甲蟲的頭部還能發出紅光。雌性發光蟲的體型通常是雄性的兩倍,可達到二十五釐米,雌蟲不長翅膀但身體會釋放光線,雄性發光蟲長著翅膀卻不會發光,只會趨雌蟲光而飛。
一些食肉性發光蟲幼蟲可以分泌螢光粘液,粘在牠們從洞穴頂部垂下的「釣線」上,借此引誘趨光性的小蟲。當牠們聚集在黑暗的洞穴中,猶如布滿冷藍色星斗的蒼穹。
櫛水母 綻放美麗彩光
櫛水母屬輻射對稱動物,現被畫分為櫛水母動物門,是一種奇異的會發光水母,原本和刺胞動物一起歸類在腔腸動物門。身體透明,呈球形、卵圓形、扁平形。多數櫛水母無色,但瓜水母呈粉紅色,愛神帶水母呈柔和的紫羅蘭色。多數櫛水母能發光,在夜間顯現淺藍或淺綠色的光,這是動物所能發出的最鮮艷、最美麗的光之一。
發光蚯蚓 受傷才會放光
如果看到發光的土地,千萬不要驚訝,這是土中蚯蚓發出的光線。全世界有十數種蚯蚓能產生發光粘液,用來迷惑和恐嚇捕食者。像美國喬治亞州南部有一種會發光的雙心長蚯蚓,長達四十五釐米。作為僅有的幾種陸生發光生物,這種蚯蚓一旦被傷害,就會分泌出閃爍著藍光的黏液。
海蝸牛 外殼可閃射光線
海蝸牛,又名紫螺,屬軟體動物腹足綱中腹足目中比較特別的翼舌族動物。這種貝類動物的殼又薄又輕,一般為白色和淡藍色,陀螺形,表面光滑沒有厴。觸角分叉,眼幾近退化。這種動物的足部能夠分泌出粘液而形成浮囊,牠就是借助浮囊過著與眾不同的既逍遙自在又充滿風險的浮游生活。
海蝸牛的體內雖然只有少量的發光細胞,但是牠的外殼可以多次散射光線,造成整個殼都發出綠光的效果,牠們是群居動物,通常生活在海岸的岩石中,受到驚嚇時便縮入殼中,並產生一種閃光,其閃動頻率為一○○毫秒一次,用以嚇退敵人。
螢光烏賊 海底刺客擅偽裝
螢光烏賊是頭足綱槍形目螢烏賊屬的唯一種類,也是海洋中神奇的發光生物。螢光烏賊是可以利用生物光進行偽裝的海底刺客,也是目前頭足類動物中唯一被證明有彩色視覺的生物。
螢光烏賊的體型不大,通常只有七釐米長,然而牠發出的光可以照亮三十釐米之遠,其腹面有三個發光器,有的眼睛周圍還有一個,發光是靠自身合成放射性複合物,在氧氣、鎂離子和螢光的參與下發出冷光。當牠遇到天敵時,便射出強烈的光,把天敵嚇得倉皇而逃。
發光蠕蟲 發光的轟炸機
蠕蟲藉由身體的肌肉收縮而作蠕形運動,故通稱為蠕蟲。主要是扁形動物、環節動物、紐形動物、棘頭動物和袋形動物的俗稱。體長呈管狀,圓柱形、扁平或葉片狀,長度從一公釐(如某些袋形動物)到三十公尺(如某些紐蟲)。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洋、淡水和陸地,部分寄生性,部分自由生活。牠們作為土壤調節者(如環節動物、袋形動物),人和家畜的寄生蟲(如扁蟲、線蟲),以及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一環,對人類有重要的意義。
發光蠕蟲被科學家們稱作「發光的轟炸機」,之所以被稱為轟炸機,是因為牠們能夠釋放微型「炸彈」來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發光蠕蟲主要生活在海岸附近,牠們的種類有許多,能發出綠色、橙色等不同的螢光。
鮟鱇 以頭部燈籠誘食
鮟鱇,俗稱結巴魚、蛤蟆魚、海蛤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水域。有黃鮟鱇和黑鮟鱇兩種。黃鮟鱇分布於中國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
鮟鱇是一種生活在海口地附近的怪魚,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也吃各種無脊椎動物和海鳥,有著一張巨口和同樣驚人的胃口。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長棒,尾端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段好像釣竿一樣,末端膨大形成「誘餌」。
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有利武器。
忍者燈籠鯊
事實上,在深不見底的海中,陸續發現會光的生物,例如二○一○年在中美洲外海太平洋水域發現長五十公分,全身黑色,眼珠凸出,可融入周遭環境免於被成為獵物,且可在暗處發光捕食魚蝦的「忍者燈籠鯊」,就被證實是全新物種。
忍者燈籠鯊的正式學名為「本奇利燈籠鯊」,命名靈感來自於小說《大白鯊》作者本奇利,亦有向這位一生致力鯊類保育的作家致敬之意。至於取名忍者燈籠鯊,是因為其不僅能夠輕易隱匿在周遭環境,又擁有全黑外型,跟忍者非常相似,因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