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學的領域中,「技術」或許是一般大眾評分的依據,可是要在這個行業占有一席之地,並且發自內心喜歡這份工作,「熱情」其實更重要!
從事鋼琴教學及配樂音效製作達二十年的陳明儀老師,大學其實想考美術系,卻考上了電影戲劇系,原本打算先就讀再轉美術系,結果就這樣一直念下去了。
明儀老師從小開始學鋼琴,因此大學時一直在當鋼琴家教;更在大學畢業後遠赴美國研讀鋼琴教學碩士學位,回國後繼續進修配樂音效。
也許這過程看似誤打誤撞,但如今回過頭看,卻像是冥冥中安排好的道路,所有學習都與現在從事的職業息息相關。當被問到為什麼會成為鋼琴老師及動畫片、舞台劇的配樂音效師,陳明儀坦言,是因為對「發現自己的東西能夠影響他人的想法以及作品能呈現在眾人面前」而深深著迷,也感謝家人支持自己的選擇。
雙向溝通,才能快速成長
但是這份使她心靈富足的工作,與其他職業一樣,難免在過程中遭遇各種困難。像剛入行時,她因為求好心切,常過度嚴苛地對待學生,最後才發現,一味地填塞與單方面的要求,卻不做雙向溝通,只會讓學生信心全失,甚至開始排斥學琴。
雖然「雙向溝通」耗時又費力,但最後卻能產生最佳的效果,也讓她很有成就感。曾經某位學生有學習上的困難,在明儀老師不斷的溝通下,終於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不但琴藝突飛猛進,更重拾對鋼琴的熱情。「燃起學生學習熱情的火炬,是我最愛扮演的角色!」這些經驗,也讓陳明儀體悟到,「雙向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開放式的學習,異於常人的堅持
陳明儀國中的美術老師曾告訴她:「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先用十年的時間來做好規畫和準備。」這句話至今仍烙印在她腦海,時時提醒自己要多聽、多思考、多感受,並了解成功不但需要開放式的學習,更要有異於常人的堅持,絕不輕言放棄,才能用時間培養、累積出不凡的成就。
家庭教育方面,陳明儀建議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動腦思考,丟問題給他們,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讓孩子自己去領略探索帶來的樂趣;家長只要在一旁扮演好陪伴的角色,看著他們茁壯,和孩子一同感受音樂的美好!
每周五上午8:05~8:30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同步刊播「職場嬉遊記」相關訪談,收聽頻率FM101.7。